本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作者为刘军梅和谢霓裳,分别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和硕士研究生。本文是2021年SIIFE课题“上海制造业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优势与差距研究———基于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视角”的阶段性成果。文章通过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战略布局及其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差异与优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可分为数字产业化(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和产业数字化(Industrial Digitalization)两大部分。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属于产业数字化的范畴,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则是产业数字化中更为具体的一个层面。
文章详细对比了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战略布局与特点:
中国: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传统产业在自动化、信息化方面的“补课”,并关注工业互联网建设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重振制造业,吸引制造业企业重返美国,提升其全球先进制造领域的份额。美国重点关注机器人、生物技术等先进制造领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
德国:德国的战略目标是巩固与强化“德国制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推广“德国标准”。德国重点关注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形成了成熟的支援平台,侧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注重行业规范、国际标准的制定。
日本:日本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新型数字社会,实现“工业互联”、“互联制造”,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日本形成了成熟的“官产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关注数字人才的培养。
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化融合水平提高:中国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部分企业突破了综合集成的跨越困境,进入了集成提升阶段。
智能制造进步: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多个行业,生产效率、产品研制周期、产品不良品率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5G与制造业融合:中国5G基站建设全球领先,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程度快速提升,推动了大量工业企业上云。
国产软硬件供给能力提升:国产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格局。
数字化生态建设:多个省市开启了数字化生态建设,搭建了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多方联动的合作平台,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完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第一,拥有完整的工业制造门类,且制造业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5G技术领先:中国5G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5G网络覆盖全国,数字通信PCT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
新技术应用领先: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多,有利于通过试点等方式进行验证性的应用测试。
尽管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以下不足:
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高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大:中国在传统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云计算等领域。
基础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在基础研发上的投入比例较低,难以实现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突破。
国产软件缺乏竞争力:在高端研发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等领域,国外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高端市场出现逆国产化现象。
工业数字化渗透率不高:中国工业数字化渗透率低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离散型制造行业,数字化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化转型配套服务不完善: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特点各异,难以形成普适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需要更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为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章不仅梳理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与成效,还指出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提升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