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成年小鼠中米勒胶质细胞功能性神经元再生的刺激

期刊:natureDOI:10.1038/nature23283

类型a:这篇文档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

主要作者和机构以及发表信息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Nikolas L. Jorstad、Matthew S. Wilken、William N. Grimes、Stefanie G. Wohl、Leah S. VandenBosch、Takeshi Yoshimatsu、Rachel O. Wong、Fred Rieke 和 Thomas A. Reh。他们来自华盛顿大学生物结构系、病理学分子医学与疾病机制项目、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该研究于2017年8月3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学术背景
视网膜疾病常导致视网膜神经元的丧失,从而引起视力障碍。然而,成年哺乳动物视网膜几乎没有再生能力,而斑马鱼等硬骨鱼类却能通过Müller胶质细胞(Müller glia, MG)实现功能性视网膜再生。在斑马鱼中,转录因子Ascl1在MG中的表达是再生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哺乳动物中,Ascl1通常不在损伤后的MG中表达。此前研究表明,强制表达Ascl1可以在体外或年轻小鼠体内诱导MG进入神经源性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MG逐渐失去这种能力,这可能与染色质可及性的降低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重新激活成年小鼠MG的神经再生能力,并评估其功能整合的可能性。

详细研究流程
本研究分为多个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设计与模型构建
    研究使用了两种MG特异性启动子(glast或rlbp1)驱动Cre重组酶的小鼠品系,结合四环素响应元件(tetracycline response element, TRE)控制Ascl1的表达。对照组为未处理的小鼠,实验组则接受三联处理(Ascl1过表达、NMDA损伤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实验对象为成年小鼠(平均年龄122.7±64.1天),每组样本量为5-11只。

  2. 实验操作流程

    • 小鼠首先接受连续5天的他莫昔芬注射以诱导Ascl1表达。
    • 随后进行玻璃体内注射NMDA模拟视网膜损伤,同时给予DMSO或TSA。
    • 为了检测细胞增殖,部分实验组额外接受了EGF和EdU标记。
    • 视网膜组织被固定、切片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IHC)、Western blot分析、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ATAC-seq和ChIP-seq等实验。
  3. 特殊技术与方法

    • ATAC-seq:用于检测染色质可及性变化。研究团队优化了样品制备流程,确保数据质量。
    • ChIP-seq:针对OTX2和H3K27ac进行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揭示关键基因的调控区域。
    • 电生理记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GFP+细胞的电活动特性。
    • 超分辨率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利用Airyscan超分辨率显微镜观察突触连接,并通过序列块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BFSEM)重建MG衍生神经元的三维形态。
  4. 数据分析流程

    • 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通过Monocle软件包进行伪时间排序和聚类分析。
    • ATAC-seq数据通过Bowtie比对,并使用HOMER软件鉴定差异开放区域。
    • ChIP-seq数据通过IGV浏览器可视化,并结合公共数据库验证OTX2结合位点的功能相关性。

主要结果
1. MG衍生神经元的生成与分化
在接受三联处理(Ascl1+NMDA+TSA)的小鼠中,许多GFP+细胞呈现出神经元样形态,且表达内层视网膜神经元标志物(如OTX2、CABP5和PAX6)。这些细胞失去了胶质标志物SOX9的表达,表明其成功转化为神经元。此外,EdU标记实验显示,部分MG直接转分化为神经元,而非通过分裂增殖。

  1. 突触形成与功能整合
    超分辨率显微镜和SBFSEM分析发现,MG衍生神经元在内丛状层(IPL)形成了突触连接,表现为CTBP2(突触带)与PSD95(突触后密度蛋白)的共定位。电生理记录进一步证实,这些细胞能够响应光刺激,并表现出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

  2.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ATAC-seq数据显示,三联处理显著增加了神经基因的染色质可及性,同时降低了胶质基因的可及性。ChIP-seq分析表明,OTX2在关键神经元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增强,这可能是促进MG向神经元转化的重要机制。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首次证明,通过Ascl1过表达结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可以有效诱导成年小鼠MG生成功能性视网膜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仅表达特定标志物,还能与宿主视网膜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并参与视觉信号传递。这一发现为治疗致盲性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首次在成年哺乳动物中实现了MG向功能性视网膜神经元的转化。
2. 方法创新:结合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超分辨率成像手段,全面解析了MG重编程的分子机制。
3. 目标特殊性:聚焦于MG作为内源性再生来源,避免了干细胞移植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MG衍生神经元的多样性及其潜在的转分化路径,为进一步优化再生策略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公开数据库共享所有原始数据,为领域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