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在线/离线网络中的面子威胁与污名化社会身份研究

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DOI:10.1016/j.pragma.2021.11.012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文的主要作者是Pilar Garcés-Conejos Blitvich,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该研究发表于2022年的《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具体卷号为188,页码为14-30。

学术背景
该研究属于语用学(pragmatics)领域,聚焦于“面子威胁”(face-threat)与身份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针对一种被污名化的社会身份——“Karen”。Karen这一标签通常被用来指代某些(主要是美国)中年白人女性,她们被认为表现出不恰当、粗鲁或特权行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对少数族裔的种族主义行为。研究背景包括Goffman(1963)的污名化社会身份理论、Bucholtz和Hall(2005)的文化定位理论,以及Culpeper(2011)的不礼貌(impoliteness)理论。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256个视频,探讨Karen身份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哪些行为、语言模式和其他符号模式被视为不礼貌,从而被归类为Karen行为。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收集:研究选取了Instagram上的“Karen’s Gone Crazy”页面作为数据来源,该页面收集了335个与Karen行为相关的视频。最终筛选出256个有效视频进行分析。
2. 定量分析:对256个视频进行编码,分析内容包括性别、种族、行为类型和发生地点。具体编码项包括:
- 性别(Karen、Ken/Kevin或两者兼具);
- 种族(白人、黑人、亚裔、西班牙裔等);
- 行为类型(如种族主义行为、抱怨、拒绝戴口罩等);
- 发生地点(如街道、商店、餐厅等)。
3. 定性分析:从256个视频中随机选取26个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模式,如手势、语调和空间行为。
4. 数据分析框架:研究采用了Norris(2019)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行为分解为高层次中介行为(higher-level mediated actions, HLMA)和低层次中介行为(lower-level mediated actions, LLMA)。
5. 结果验证: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验证了Karen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与面子威胁的关系。

主要结果
1. 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研究发现,Karen行为主要与女性相关(占84%),男性(Ken/Kevin)占14%。种族方面,93%的Karen被认定为白人,但少数黑人男性也被归类为Ken/Kevin。
2. 行为与空间的关系:Karen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空间(如街道、商店、餐厅等),特别是与服务人员的互动中。研究支持了Karen行为与种族主义的强关联,39.5%的视频涉及种族主义行为。
3. 语言与非语言模式:研究发现,Karen行为通常伴随着高音调、大声说话、侵入性空间行为(如近距离接触)和攻击性手势。这些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威胁了他人的面子。
4. 在线与离线互动:研究指出,Karen身份的建构不仅发生在现实互动中,还通过社交媒体(如Instagram)的传播和标签化得以强化。在线空间的曝光和批评进一步加剧了Karen的污名化。

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Karen身份作为一种污名化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在公共空间和服务互动中的表现。研究不仅验证了Karen行为与种族主义的强关联,还通过多模态分析揭示了其语言和非语言特征。此外,研究强调了在线与离线互动在身份建构中的协同作用,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污名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亮点
1. 多模态分析:研究采用了Norris(2019)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纳入分析,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
2. 在线与离线互动: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在线与离线互动在身份建构中的协同作用,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边界。
3. 数据驱动:研究基于256个视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

其他价值
该研究不仅对语用学领域有重要贡献,还为社会学、传播学和种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对Karen行为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种族主义和不礼貌行为的复杂动态。


以上是对该研究的全面报告,涵盖了研究的背景、流程、结果、结论及其学术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