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a,即单篇原创研究的学术报告。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详细报告:
作者及机构:本文由公伟(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撰写,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26卷第11期。
学术背景:本研究聚焦于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领域,特别是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社区面临着空间结构封闭、公共空间碎片化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活力。开放社区(un-gated community)作为一种新型社区空间组织模式,旨在通过开放化、均质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活力。本研究以北京天通苑为例,探讨在开放社区理念指导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
研究流程:
1. 背景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封闭社区的空间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如城市空间隔裂、公共空间碎片化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社区的概念,探讨其空间模式特征及对老旧社区更新的启示。
2. 案例调研:以北京天通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现状,包括大街区结构、公共空间碎片化、使用时段性等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天通苑中区和东区的户外公共空间数据。
3. 策略探讨: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了天通苑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具体策略,包括将小区封闭调整为组团封闭、小区级道路的公共化、社区内公共空间节点的外置、设置公共步行圈等。
4. 策略实施:详细阐述了各项策略的实施方法,如通过“再界定”和“深共享”调整空间结构,优化街道空间网络,提升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服务能力。
研究结果:
1. 开放社区的空间启示:研究指出,开放社区通过打破封闭的层级结构,采用开放化、均质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活力。
2. 天通苑社区空间现状:天通苑社区存在大街区结构、公共空间碎片化、使用时段性等问题,导致公共生活缺失和片段化。
3. 更新策略:通过将小区封闭调整为组团封闭、公共化小区级道路、外置公共空间节点、设置公共步行圈等策略,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空间资源,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天通苑社区的空间现状,提出了在开放社区理念指导下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为老旧社区的空间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活力,还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本研究首次将开放社区理念应用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2. 实践价值:以北京天通苑为案例,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更新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理论贡献:丰富了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领域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天通苑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特征,指出职住分离现象对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更新策略提供了依据。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社区型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方法,为其他类似社区的空间更新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对提升社区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