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关于Karen身份与面子威胁的在线/离线互动研究

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DOI:10.1016/j.pragma.2021.11.012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文的主要作者是Pilar Garcés-Conejos Blitvich,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该研究于2022年发表在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属于语用学(pragmatics)和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领域,聚焦于“Karen”这一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的构建及其与“面子威胁”(face-threat)的关系。Karen是一个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贬义标签,通常用于指代那些被认为行为不当、粗鲁或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中老年白人女性。研究的背景在于,随着COVID-19疫情的爆发,Karen现象(如反口罩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其语言和行为模式尚未得到系统的学术分析。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多模态分析(multimodal analysis)揭示Karen身份的构建过程及其与面子威胁的关联。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数据收集
研究者从Instagram平台上的“Karen’s Gone Crazy”页面收集了256个视频作为研究语料库(corpus)。这些视频记录了被标记为Karen的个体的行为,并由用户上传和标签化(hashtagged)。视频内容涉及公共场合中的冲突、投诉、种族主义行为等。
2. 数据筛选
在初始的335个视频中,研究者剔除了79个被认为具有广告性质、内容不完整或疑似摆拍的视频,最终保留了256个视频进行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3. 定量分析
研究者对视频中的行为进行了编码,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性别(Karen或Ken/Kevin)
- 种族(白人、黑人、亚裔等)
- 行为类型(如种族主义行为、投诉、反口罩行为等)
- 行为发生的地点(如街道、商店、公园等)
4. 定性分析
从256个视频中随机选取了26个进行深入的多模态分析。研究者采用了Norris(2019)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行为分解为高层次中介行为(higher-level mediated actions, HLMA)和低层次中介行为(lower-level mediated actions, LLMA)。HLMA包括“抱怨”、“拒绝戴口罩”等,而LLMA则涉及语言、手势、姿态等具体行为。
5. 数据分析
研究者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探讨了Karen身份与面子威胁的关系,并揭示了其在线上线下(on/offline nexus)中的构建过程。

主要结果
1. 性别与种族
研究发现,84%的Karen行为涉及女性,14%涉及男性(Ken/Kevin)。93%的Karen行为涉及白人,但也有一些黑人男性被标记为Ken/Kevin。
2. 行为类型
最常见的HLMA包括“种族主义行为”(39.5%)、“抱怨”(28.1%)和“拒绝戴口罩”(21.9%)。其他行为如“路怒症”(3.9%)和“怪异行为”(3.9%)也有出现。
3. 行为地点
Karen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如街道、商店、公园等),其中街道(32.9%)和商店(20.3%)是最常见的发生地。
4. 多模态分析
定性分析揭示了Karen行为的多模态特征。例如,在语言层面,Karen常使用指令性言语(directives)和威胁性言语(threats),并通过高声调和大声量表达愤怒。在非语言层面,Karen常通过侵入性姿态(invasive proxemics)和攻击性手势(aggressive gestures)来威胁他人。
5. 线上线下关系
研究发现,Karen身份在线下通过其行为被感知为“面子威胁”,而在线上则通过用户的上传和标签化被固化为一种污名化身份(stigmatized identity)。这种线上线下互动(on/offline nexus)是Karen身份构建的核心机制。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Karen身份与面子威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强调了线上线下互动在社会身份构建中的重要性。研究不仅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还为理解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社会身份的传播和固化提供了实证依据。此外,研究还指出,Karen现象的种族主义背景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背景下。

研究亮点
1. 多模态分析:研究采用了Norris(2019)的多模态分析框架,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2. 线上线下互动:研究首次将线上线下互动纳入Karen身份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交媒体在社会身份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3. 数据驱动:研究基于256个视频的语料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Karen身份的历史渊源,指出其与“Miss Ann”或“Becky”等标签的关联,并分析了其在COVID-19疫情中的演变。此外,研究还提出了“Caren Act”等法律措施,以应对Karen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


这篇报告全面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和意义,为学术界提供了关于Karen现象的深入理解。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