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D-二聚体:前分析、分析、后分析变量及临床应用

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DOI:10.1080/10408363.2018.1529734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综述文章。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期刊信息
本文由Julien Favresse、Giuseppe Lippi、Pierre-Marie Roy、Bernard Chatelain、Hugues Jacqmin、Hugo ten Cate和François Mullier共同撰写,作者分别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医院、法国昂热大学医院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文章于2018年发表在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上,题为《D-dimer: Preanalytical, Analytical, Postanalytical Variab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论文主题
本文综述了D-二聚体(D-dimer)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其在前分析、分析和后分析阶段中的变量,以及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常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并在评估VTE复发风险、确定抗凝治疗持续时间、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D-二聚体的定义与生物学背景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降解的产物,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文章详细描述了D-二聚体的生成机制,包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联以及纤溶酶对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D-二聚体的存在表明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的激活,因此被视为血栓形成的生物标志物。

  1. 前分析变量对D-二聚体测定的影响
    前分析阶段包括样本采集、运输和处理,是实验室误差的主要来源。文章指出,样本采集中的针头尺寸、蝶形装置的使用、抗凝剂选择、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因素均可能影响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例如,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D-二聚体浓度显著升高。此外,样本运输方式(如气动传输系统)和离心条件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文章强调,遵循前分析阶段的标准化操作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2. 分析变量与D-二聚体测定方法
    D-二聚体的测定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文章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指出自动化定量方法(如VIDAS®)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不同测定方法之间的标准化问题,指出由于抗体特异性和校准物的差异,不同方法之间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3. 后分析变量与结果报告
    后分析阶段包括结果解释、报告和存储。文章指出,D-二聚体的报告单位(如FEU和DDU)和年龄调整的临界值(age-adjusted cutoffs)是影响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例如,年龄调整的临界值可以提高老年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诊断效率,减少假阳性结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D-二聚体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如排除VTE、评估DIC和预测血栓复发风险。

  4.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排除VTE。文章指出,D-二聚体测定与临床预测规则(CPR)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例如,Wells评分和Geneva评分与D-二聚体测定结合可以有效排除低风险患者的VTE。此外,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和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因疾病类型而异。

  5. D-二聚体测定的标准化与未来方向
    文章指出,D-二聚体测定的标准化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由于不同测定方法之间的结果差异较大,亟需建立统一的校准物和报告单位。此外,文章呼吁进一步开展生物变异研究,以确定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可接受误差范围。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抗体以提高测定方法的特异性,以及探索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如癌症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全面综述了D-二聚体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其在前分析、分析和后分析阶段中的变量,以及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价值。文章为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提供了关于D-二聚体测定的全面指导,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优化患者管理。此外,文章还指出了当前D-二聚体测定中的标准化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重要发现与亮点
1. 文章详细描述了D-二聚体的生成机制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生物学意义,为理解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文章系统分析了前分析、分析和后分析阶段中可能影响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因素,强调了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
3. 文章比较了不同D-二聚体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指出自动化定量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
4. 文章提出了年龄调整的临界值概念,为优化老年患者的D-二聚体测定提供了新思路。
5. 文章呼吁进一步开展D-二聚体测定的标准化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

通过这篇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D-二聚体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及其在血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同时也能认识到当前测定方法中的挑战和未来研究的潜力。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