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作者夏俊苹撰写,并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9期上的一篇学术文章,题为“迷失抑或救赎?—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群鉴、成因与对策”。 本文采用了原创研究手法,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和社会现象观察,探讨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当代青年“求神拜佛”这一现象的生成背景、社会原因和应对策略。以下为研究内容的全面学术报告。
作者指出,“求神拜佛”行为在中国社会中源远流长,一直是与民间文化深度融合的传统行为,而当代却呈现出向青年群体流行的趋势。例如,近年来社交媒体频频出现“年轻人热衷上香拜佛”“90后在职场和寺庙之间穿梭”等现象,引发了公众和媒体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热议。同时,携程网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份寺庙景区订单同比增长310%,其中“90后”和“00后”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这表明“求神拜佛”已经成为年轻人中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从学术的视角分析,作者认为“求神拜佛”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折射,进一步揭示了年轻人普遍的焦虑、迷茫与生存困境。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个体选择,还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经济发展与价值体系的深层变化息息相关。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当前“求神拜佛”现象在中国青年中的分布与特点是什么? 2. 是哪些社会、文化、经济或心理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 3.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与个体层面应如何正确应对?
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年的数据,对18~35岁之间的2314名青年样本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CGSS涵盖多个维度,包括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态等)、社会态度与行为、宗教信仰等。这一数据的多维度特点为分析“求神拜佛”现象的成因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变量的设定
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测、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以识别不同变量对青年“求神拜佛”行为的影响模式。
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刻画了“求神拜佛”行为的群体画像: - 性别差异:虽然女性比男性更在意吉日凶日,但性别差异对祈祷行为和护身符佩戴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 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的青年更倾向认可吉日凶日,但并未实质性地增加相关宗教行为,如祈祷或佩戴护身符,呈现“迷而不信”现象。 - 宗教信仰:47%的无宗教信仰者同样在意吉日凶日,这说明“求神拜佛”现象并非完全依赖于宗教信仰的存在。 - 健康与压力:心理抑郁程度较高的青年尽管更倾向佩戴护身符,但实际去宗教场所祈祷的行为却更少。 - 婚姻状态: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对“求神拜佛”更不热衷。
作者进一步揭示了以下关键驱动因素: - 时间焦虑与现实压力
青年群体对“30而立”“35岁危机”等社会时间标准的过度关注,加剧了对职业、婚姻、住房等方面的焦虑。 - 经济地位与社会流动性不足
高房价、就业难度大及阶层固化限制了青年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通过“求神拜佛”等文化行为寄托情感与期望。 - 快速文化与寺庙慢节奏对比吸引力
社会快速发展的文化催生压迫感,与寺庙的慢节奏形成了强烈反差,寺庙成为年轻人逃离城市日常压力的心理空间。
作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提出,该现象是以下几个层面叠加的结果: 1. “风险社会”与不稳定性
现代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进一步推动了年轻人对未来的不安定感。寺庙象征着稳定性与传统文化的持久性,成为青年向往之地。
时间异化与进步强制
当前青年群体被快速道德化的“速度文化”与进步观所绑架,但现实中实现目标的难度却激增,导致了年轻人既焦虑于停滞不前,又因目标无法实现而无助。
自塑与他塑的偏离
传统社会对青年的期待(奋斗、朝气)与现实中的“丧文化”“佛系”等非理想化特质之间出现偏离,这种心理落差进一步加深了青年对自身生活哲学的不确定性。
作者提出,应辩证看待并应对“求神拜佛”现象,以下措施有助于缓解这一文化传播的深层根源: 1. 提高社会福利保障
通过扩展青年保障性住房、推行普惠性医疗保险以及优化就业政策,多维度分担青年社会风险。
降温速度文化
倡导“慢生活”文化,规范企业劳动制度,杜绝“996”侵占个人生活的现象,为青年提供时间管理的自由度。
促进阶层流动与优化社会评价机制
避免阶层固化,让年轻人能清晰看到奋斗可以带来生活改善的可能性。
构筑青年友好型精神家园
增强青年思想正能量的传播,加强对网络上“丧文化”“消极佛系”等现象侵袭的整改,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在本文中,夏俊苹通过定量分析、社会现象观察与理论评述,揭示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求神拜佛”现象如何成为青春压力、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生活失衡的交汇表现。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提供了详尽而具体的视角,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当代青年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期许,进而为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供建设性思路。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局限于刻画现象,更深入探讨了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与价值观根源,为未来缓解青年社会焦虑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