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由Tim Neerup Themsen和Peter Skærbæk共同完成,两位作者均来自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该研究发表于期刊《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8年第67卷,具体发表日期为2018年3月15日。
学术背景
本研究聚焦于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长期动态表现,特别是如何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过去三十年中,风险管理在政府和公司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大型公共项目中,这些项目往往面临超时和超预算的问题。尽管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但其长期动态及其对项目目标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个纵向案例研究,探讨最佳实践风险管理框架(如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和风险管理技术如何通过可视化的力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纯风险”(pure risks)和“不纯风险”(impure risks),并揭示这些技术在长期项目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丹麦的一个大型铁路信号系统更换项目(Signalling Programme),该项目总预算为32亿欧元,是丹麦近年来最大、最昂贵的公共项目之一。研究从2005年项目启动开始,持续跟踪至2017年,期间收集了大量数据,包括文档、观察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
1. 数据收集
- 文档:收集了超过160份文件,总计超过1000页,包括投资报告、项目状态报告、咨询报告、政府白皮书、会议议程等。
- 观察研究:在2010年至2014年间,进行了41次观察研究,记录了超过300页的田野笔记,观察了70多名参与者在风险会议和研讨会中的行为。
- 访谈:对24名参与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包括风险顾问、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每次访谈持续1至2小时,并进行了录音和转录。
2. 数据分析
研究采用Michel Callon的“表演性理论”(performativity thesis)和Bruno Latour的“净化”(purification)与“铭刻”(inscriptions)概念,分析了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如何通过可视化的力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长期项目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主要结果
1. 风险管理框架的表演性
研究发现,PMBOK框架通过其定义的语言、组织安排和技术工具,限制了项目参与者对风险的构建。例如,风险顾问通过IT系统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纯风险”,而那些不符合框架标准的风险则被排除为“不纯风险”。这种框架的表演性虽然限制了风险管理的全面性,但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2. 技术的可视化力量
IT系统通过其可视化的界面,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可操作空间,帮助他们构建风险。然而,这种可视化也导致了风险的简化,并引发了参与者的不满和争议。研究还发现,IT系统不仅是一个中立的工具,它还通过其界面和功能,主动塑造了风险管理的实践。
3. 风险专家的作用
风险顾问通过其专业知识和IT系统,对风险的构建进行了净化,确保了PMBOK框架的表演性。然而,这种净化过程是暂时的,不断涌现的溢出效应(overflows)要求顾问们进行持续的调整和重新框架化。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复杂动态。PMBOK框架和IT系统通过其表演性,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纯风险”,但这种转化过程也导致了“不纯风险”的排除和参与者的不满。研究还表明,技术不仅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它还通过其可视化的力量,主动塑造了风险管理的实践。这一发现对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大型公共项目的管理中。
研究亮点
1. 新颖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的长期动态,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表演性理论和净化概念,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还为实际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技术的双重角色:研究发现,技术不仅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它还通过其可视化的力量,主动塑造了风险管理的实践,这一发现对未来的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研究还探讨了风险专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IT系统,对风险的构建进行净化,并应对不断涌现的溢出效应。这一发现对理解风险专家的角色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复杂的项目管理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