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类型b,是一篇基于微更新理念探讨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论文的详细介绍:
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文由迟家琦和潘丽芝撰写,作者单位是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章发表于2024年第10期的《工业设计》期刊,标题为《微更新视角下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
论文主题
本文以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了微更新(micro-renewal)理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中的应用。文章旨在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修复街区的不合理问题,提升街区品质,延续历史文脉,为类似街区的改造提供思路与借鉴。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微更新的概念与意义
微更新源自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念,强调在不损害市民生活和原有城市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小尺度和渐进性的更新活动改善城市存量空间的质量。微更新的核心在于尊重城市的内在生长秩序,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共同参与。文章指出,微更新理念的引入是对传统大拆大建模式的反思,有助于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存问题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大问题:
微更新视角下的保护与提升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四项微更新策略:
微更新策略的实施与意义
文章强调,微更新策略的实施需要注重街区物质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双重目标,同时关注街区总体发展方向和本土文化生态营造。通过微更新,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系统化的微更新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理论价值:丰富了微更新理念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
- 实践价值: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 社会价值: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提升街区品质,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吸引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亮点与创新
- 创新性策略:文章提出的微更新策略不仅关注物质环境的改善,还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公共空间的激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 技术应用:引入AR虚拟现实技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展示和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案例研究: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案,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总结
本文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论文,通过微更新视角系统地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问题。文章不仅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具体策略,也为类似街区的更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