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b:这篇文档属于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因此,它可能是一篇综述、社论、案例报告或专家意见等。
作者与期刊信息
本文由王明林(Minglin Wang)撰写,他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艺术学院的学者。文章发表于《国际中国文化交流》(int. commun. chin. cult)期刊,DOI为10.1007/s40636-025-00317-2,投稿时间为2024年9月12日,修订和接受时间分别为2024年12月30日和2025年1月6日。
主题与背景
本文的主题是关于“中国旅行”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虚拟民族志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现象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影响。随着中国实施72/144小时免签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通过TikTok和抖音等平台分享他们的中国旅行经历。这些内容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然而,这种传播也受到东方主义视角和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导致部分信息被扭曲或过度浪漫化。
主要观点与支持内容
短视频平台(如TikTok和抖音)已成为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和流量奖励策略(Huang and Ye, 2024),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内容创作。例如,“city”这一网络热词由美国博主保保熊(@保保熊)创造,用于描述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和活力,迅速引发了广泛共鸣,并获得了官方媒体的关注(Chinanews, 2024a, b)。这表明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支持证据: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的国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152.7%,其中58%的游客通过免签政策入境(NIA, 2024a, 2024b)。这为“中国旅行”内容的流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本文提出了“第三文化个体”(Third Culture Individuals, TCI)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桥梁角色的博主。这些个体通过展示中国的积极元素(如现代化设施、美食和文化景观),帮助观众形成更加多元化和正面的中国形象。例如,博主@yasminvonroon的视频展示了重庆的城市风光,获得了近400万点赞;而@passportvisionz_的视频则聚焦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的独特体验,收获了160多万点赞。
支持理论:Sobré-Denton(2016)提出的虚拟世界主义(Virtual Cosmopolitanism)理论认为,社交媒体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进一步指出,TCI通过灵活叙事和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成功构建了“第三文化空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尽管短视频平台为中国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但东方主义视角仍然影响着观众的认知。例如,一些博主在视频中强调中国的“未来感”或“超前技术”,如无人机送餐服务(@thehutchinsons),但并未说明这些技术仅在部分城市试点。此外,部分视频利用“站票”或与中国官员互动的内容吸引关注,反映了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Mahoney, 2023)。
支持观点:Urry(1992)提出的“浪漫凝视”(Romantic Gaze)理论解释了观众如何通过选择性视角构建目的地形象。这种现象虽然有助于提升中国形象,但也可能导致观众对中国复杂性的理解不足。
研究表明,“中国旅行”短视频显著增加了观众对中国现代化成就和技术革新的认知。例如,受访者ID-5表示:“十年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军事扩张的消息,而现在我们更多关注中国的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此外,这些内容还帮助观众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景观,如广场舞和高铁系统。
支持数据:Wei等人(2023)的研究表明,TikTok上的正面口碑(E-WOM)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声誉。
本文分析了七位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博主(CCSMIs),他们分别在TikTok和抖音上拥有独立账号,针对国内外受众发布内容。这些博主不仅作为KOL传播信息,还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展示中国的安全性和友好性。例如,@marissainchina通过视频介绍武汉热干面和中国医疗体系,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支持理论:Couldry(2007)提出的“媒体朝圣”(Media Pilgrimage)概念解释了观众如何通过抽象符号转化为具体体验,从而增强对目的地的兴趣。
尽管短视频平台推动了跨文化传播,但其算法机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算法更倾向于推荐新颖或异质化的文化内容(Koç, 2023),这可能导致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此外,平台对“正能量”(Zhengnengliang)的要求也可能限制内容创作者的表达自由(Sullivan and Wang, 2024)。
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方法,揭示了“中国旅行”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形象的多样性,还为公共外交实践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仍需克服东方主义视角和算法偏见带来的挑战。本文的价值在于提出了“第三文化会员”(Third Cultural Membership)的概念,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此外,本文还强调了文化杂交(Cultural Hybridization)的重要性,为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提供了启示。
亮点与创新点
1. 提出了“第三文化会员”的概念,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
2. 结合虚拟民族志方法,详细分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行为和效果。
3. 强调了算法机制对内容传播的影响,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还探讨了短视频平台在去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第三文化空间”缓解文化误解。这些内容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