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林伟撰写,她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副教授,哲学博士。该文发表于2012年第2期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36期。文章的主题是对佛教“法身”概念的另一种解读方式,特别是通过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意义来探讨这一概念。
首先,文章介绍了《法华经》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法华经》自传入中国以来,深受广大信众的尊崇和信仰,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诸经之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大量依据《法华经》内容塑造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这些造像通过将过去世的多宝佛与现在世的释迦佛连接在同一画面,深刻阐述了“法身”的惟一性、永恒性和平等性。
其次,文章详细分析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缘起。这一造像依据的是《法华经·见宝塔品》中描绘的一个场景:释迦牟尼在灵鹫山宣说《法华经》时,七宝塔从地涌出,多宝佛从塔中出现,并与释迦牟尼并坐于同一狮子座上。这一场景被日本学者平川彰称为“最富戏剧性的构想”。多宝佛的出现是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义,表明“一乘”思想的难信性,并通过过去佛与现在佛的并坐,展示了法身的常住不灭。
第三,文章探讨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作为“法身佛”的象征意义。多宝佛的出现表明法身常住,而释迦牟尼与多宝佛的并坐则进一步展示了法身的惟一性、永恒性和平等性。文章引用多位高僧的观点,如北凉时期的道朗、北魏的僧叡、唐代的吉藏等,解释了这一场景的深层含义。法身是无相的,但通过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造像,佛教艺术将抽象的“法身”概念形象化、通俗化,帮助信众理解佛教经典中的复杂理论。
第四,文章分析了《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这一思想主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最终归于一乘佛道,强调佛法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文章通过《法华经》中的衣珠喻和常不轻菩萨的故事,说明众生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一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成为佛教信众的重要信仰。
第五,文章探讨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从敦煌莫高窟到永靖炳灵寺,从大同云冈石窟到洛阳龙门石窟,乃至南京栖霞山石窟,都可以看到依据《法华经》塑造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这些造像不仅在时间上延续了一千多年,在地域上也分布广泛,显示了《法华经》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造像,佛教艺术将抽象的“法身”概念形象化,帮助信众理解佛教经典中的复杂理论。同时,这一造像也展示了《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强调佛法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人人皆可成佛。
本文的价值在于通过对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佛教“法身”概念的深层含义,并展示了佛教艺术在传播佛教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不仅为研究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的亮点在于通过对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详细解读,揭示了佛教“法身”概念的抽象性与形象化表现之间的关系。文章引用了大量佛教经典和高僧的观点,深入分析了这一造像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佛教思想中的地位。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的探讨,进一步展示了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