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为Jun Xie、Tom J. Coulthard和Stuart J. McLelland,他们分别来自英国赫尔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研究所(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以及地理、地质与环境系(Department of Geography, Geology and Environment)。该研究发表于期刊《Geomorphology》2022年第398卷,具体发表日期为2021年11月9日。
学术背景
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地貌学(Geomorphology),特别是地震触发滑坡对流域沉积物产量、动力学及连通性的影响。近年来,地震如台湾的集集地震、中国的汶川地震和尼泊尔的廓尔喀地震表明,地震触发的滑坡对河流流域和地貌演化具有重大影响。滑坡的位置相对于河流通道在震后沉积物动力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滑坡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滑坡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如何控制沉积物动力学,仍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探究滑坡位置对沉积物动力学的影响,特别是滑坡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如何影响沉积物的运输和储存。
研究流程
研究的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模型改进:研究团队对已有的地貌演化模型Caesar-Lisflood(CL)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沉积物追踪功能,使得滑坡产生的沉积物能够在整个流域中被追踪。此外,模型还引入了空间变化的滑坡破坏角度,以允许在指定位置触发滑坡。
2. 研究区域划分:研究区域位于中国四川省的红溪河流域上游。该流域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到严重影响,触发了233处滑坡,总面积超过8.3平方公里。研究将流域划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部分,并根据距离主河道的位置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区域:上游高坡、上游低坡、下游高坡和下游低坡。
3. 滑坡生成与模拟:在每个区域内,随机生成了20个滑坡点,并通过缓冲半径为200米的多边形模拟滑坡区域。模型运行了20次,以消除单个滑坡位置对结果的偏差。
4. 数据输入与参数设置:模型的主要输入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降雨数据(每小时降雨量)和沉积物粒度分布。研究使用了2013年的降雨数据(年降雨量为1458.3毫米)作为模拟的降雨驱动序列,并设置了多个模型参数,如最大侵蚀限制、活动层厚度、侧向侵蚀速率等。
5. 滑坡连通性分析:研究使用了滑坡连通性指数(Connectivity Index)来定量描述滑坡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通过分析滑坡与河流网络的交会情况,计算了滑坡与河流系统的连通性。
6. 沉积物追踪与分析:通过改进的CL模型,研究团队追踪了滑坡产生的沉积物在整个流域中的运输和沉积过程,计算了滑坡沉积物的输出比例、山坡和主河道的沉积比例。
主要结果
1. 沉积物产量:模拟结果显示,下游低坡滑坡场景的沉积物产量最高,上游低坡场景次之,而上游高坡和下游高坡场景的沉积物产量较低。没有滑坡的场景沉积物产量最低。
2. 沉积物动力学延迟:上游滑坡场景的沉积物运输存在明显延迟,滑坡产生的沉积物需要约20年才能到达流域出口,而下游滑坡场景的沉积物几乎立即到达出口。
3. 滑坡连通性:低坡滑坡场景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较高,导致更多的沉积物被河流系统运输到流域出口。而高坡滑坡场景的沉积物主要滞留在山坡上,导致沉积物输出延迟。
4. 沉积物滞留:模拟结果显示,100年后,下游低坡场景的滑坡沉积物输出比例为21.47%,而上游高坡场景仅为6.17%。大部分滑坡沉积物仍滞留在滑坡区域,特别是在高坡场景中,超过90%的沉积物滞留在山坡上。
结论
本研究表明,滑坡的位置显著影响其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进而影响沉积物产量和动力学。低坡滑坡更可能与河流系统连接,导致更多的沉积物被运输到流域出口,而高坡滑坡的沉积物主要滞留在山坡上,导致沉积物输出延迟。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滑坡特征,特别是滑坡位置对沉积物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滑坡风险预防和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亮点
1. 模型改进:研究对CL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沉积物追踪功能和空间变化的滑坡破坏角度,为研究滑坡沉积物动力学提供了新的工具。
2. 滑坡连通性分析:通过滑坡连通性指数,定量分析了滑坡与河流通道的连通性,揭示了滑坡位置对沉积物运输的影响。
3. 沉积物追踪:研究首次在流域尺度上追踪了滑坡产生的沉积物运输和沉积过程,提供了滑坡沉积物动态的详细数据。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滑坡沉积物运输的长期影响,指出地震触发的滑坡沉积物可能在流域中滞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对河流系统的稳定性和洪水风险产生长期影响。此外,研究为滑坡连通性指数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该指数可以用于预测滑坡对沉积物运输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