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D-二聚体检测的类型和临床应用综述

期刊:Laboratory MedicineDOI:10.1093/labmed/lmw001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科学论文中的综述类文章。以下是对该文档的详细介绍:

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Roger S. Riley, MD, PhD、Andrea R. Gilbert, DO、Justin B. Dalton, MD、Sheela Pai, MS, HS (ASCP)和Richard A. McPherson, MD。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病理与基因组医学系以及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止血实验室。本文发表于《Laboratory Medicine》期刊,2016年2月,卷47,期2,页码90-102,DOI为10.1093/labmed/lmw001。

论文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D-二聚体(D-dimer)检测的广泛应用类型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在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D-二聚体的形成与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现代D-二聚体检测方法基于单克隆抗体,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中心临床实验室的参考方法,但耗时较长。近年来,开发了多种快速即时检测(POC)D-二聚体检测方法,适用于急性护理环境。由于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多样性,需注意确保结果的正确解释和临床应用,包括考虑分析前变量、干扰物质、患者药物治疗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支持证据:本文详细介绍了D-二聚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多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2.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D-二聚体水平在冠状动脉疾病、癌症、创伤、妊娠、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等情况下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较低。

支持证据:本文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和数据,分析了D-二聚体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指出其在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中的特殊意义。

3. D-二聚体检测的标准化与挑战

D-二聚体检测存在实验室间和方法间的变异性,主要原因是D-二聚体分子结构的异质性、不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缺乏标准化的国际认证校准品和质量控制材料、报告单位不统一以及使用不适当的临界值。

支持证据:本文引用了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的调查数据,指出实验室间变异系数(CV)高达42%,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如使用经过临床研究验证的检测方法、建立年龄和性别特异性临界值等。

4. D-二聚体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即时检测技术的发展,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科和急性护理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更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建立标准化的报告单位和校准品,以及探索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支持证据:本文列举了多种新型D-二聚体检测方法,并分析了其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指出即时检测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全面综述了D-二聚体检测的广泛应用类型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通过分析D-二聚体检测的标准化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为改进检测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此外,本文还强调了D-二聚体在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中的特殊意义,为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亮点与创新

本文的亮点在于全面总结了D-二聚体检测的多种方法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检测标准化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引用大量临床研究和数据,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还详细介绍了D-二聚体检测的实验室间变异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如使用经过临床研究验证的检测方法、建立年龄和性别特异性临界值等。此外,本文还探讨了D-二聚体在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中的特殊意义,为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