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始研究。以下是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该研究由Kealagh Robinson、Jessica A. Garisch、Tahlia Kingi、Madeleine Brocklesby、Angelique O’Connell、Robyn L. Langlands、Lynne Russell和Marc S. Wilson共同完成。研究团队主要来自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心理学学院,部分作者还隶属于首都和海岸地区卫生局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部门。该研究于2018年6月19日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期刊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属于心理学领域,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研究。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常见于青少年群体。研究表明,NSSI通常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用于应对情绪困扰。然而,关于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两者是否存在双向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纵向研究。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纵向设计,探讨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双向关系,并验证情绪调节是否作为NSSI的风险因素。
研究流程
研究采用纵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T1、T2、T3),每个阶段间隔12个月。研究对象为新西兰社区的青少年,初始样本量为984名12至15岁的学生,最终分析样本为489名。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主要包括NSSI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
主要结果
1. NSSI的流行率:在T1、T2和T3阶段,分别有19.6%、17.8%和17.4%的参与者报告了近期NSSI行为。女孩的NSSI流行率显著高于男孩。
2. 情绪调节与NSSI的关系:研究发现了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双向关系。具体而言,T1阶段的低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预测了T2阶段的NSSI行为(β = -0.12, p = .003),而T1阶段的NSSI行为也预测了T2阶段的情绪调节能力下降(β = -0.08, p = .055)。在T2到T3阶段,这种双向关系更为显著,T2阶段的低情绪调节能力预测了T3阶段的NSSI行为(β = -0.08, p = .042),而T2阶段的NSSI行为也预测了T3阶段的情绪调节能力下降(β = -0.10, p = .005)。
3. 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性别显著预测了NSSI行为,女孩的NSSI风险更高,但性别与情绪调节能力无关。年龄对NSSI和情绪调节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
该研究首次通过纵向设计系统地验证了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情绪调节能力是NSSI的风险因素,而NSSI行为又进一步损害了情绪调节能力。这种双向关系表明,青少年可能因情绪调节能力差而选择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又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一发现为NSSI的理论模型和治疗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该研究首次通过纵向设计验证了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双向关系,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2. 方法严谨:研究采用三阶段纵向设计和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 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通过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来减少NSSI行为。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NSSI行为可能损害情绪调节能力的三种机制:
1. 快速情绪调节:NSSI作为一种快速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导致个体对情绪困扰的耐受性降低。
2. 自我效能感下降:NSSI可能削弱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进一步损害情绪调节能力。
3. 社会支持减少:NSSI可能导致青少年减少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从而限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设计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情绪调节与NSSI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