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前列腺癌诊断后自杀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的荟萃分析

期刊: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DOI:10.1038/s41391-018-0073-6

学术报告

作者及研究机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uicide after a 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主要作者包括 Zhenlang Guo, Shu Gan, Yuan Li, Chiming Gu, Songtao Xiang, Jianfu Zhou, Leiliang Gong, Franky Leung Chan 和 Shusheng Wang,分别隶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等研究机构。此文发表于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 期刊,在线发布时间为 2018 年 8 月 14 日。


研究背景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围内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该人群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诱因。尽管许多前列腺癌病例在早期即可被诊断并治疗,但患者往往仍将其视为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从而经历较高的心理压力和相应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癌症诊断后,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自杀风险,尤其是肺癌和乳腺癌等患者。然而,前列腺癌确诊是否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尚存争议。部分研究报告指出前列腺癌患者的自杀风险升高,而另一些研究显示没有关联。同时,与自杀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如年龄、时间、治疗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尚未被充分理解。因此,该研究旨在汇总和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系统评价和元分析明确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并探讨相关风险因素。


研究流程

1. 文献检索与纳入标准
研究在多个数据库,包括 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PsycINFO,检索了截至 2018 年 4 月的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为“prostate neoplasms”或“prostate carcinoma”,以及“suicide”。未限制文章语言、发表类型或地域。此外,研究领域内的综述文章及原始研究的参考文献也经过手动筛查。

纳入标准如下: - 仅关注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男性; - 原始研究需探讨前列腺癌诊断与自杀死亡、自杀尝试或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及其风险因素; - 报告有相对风险值(relative risk, RR)、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或足够数据计算这些指标; -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横向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的研究。

总共有 361 项研究经过筛选,最终 8 项观察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涵盖 1,281,393 名前列腺癌患者及 842,294 名健康对照群体。

2. 数据提取
研究从每篇纳入文献中提取了以下关键信息: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研究类型、数据来源、患者特征(如样本数量及平均年龄)、随访时间、调整的协变量,以及自杀风险的相对风险值及其置信区间。数据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确认并输入至 Excel 表进行分析。

3. 方法质量评估
使用 Newcastle–Ottawa 质量评估量表(NOS)对每篇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分,总分 10 分,其中 6 篇研究被评为高质量(得分 ≥7 分),2 篇研究被评为中等质量(得分 6 分)。

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反方差(inverse variance method)方法汇总自杀风险的相对风险值及其置信区间。研究间异质性通过 I² 测试进行评估,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和 meta-regression 分析,以探索异质性的来源。针对样本异质性大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通过 Egger 和 Begg 检验评估发表偏倚。


关键结果

整体自杀风险
8 项观察性研究表明,与非前列腺癌男性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整体自杀风险显著升高(RR = 2.01, 95% CI: 1.52–2.64, p < 0.001)。尤其是在诊断后的前 12 个月内,自杀风险几乎翻倍(前 6 个月:RR = 2.24, 95% CI: 1.77–2.85)。

风险因素分析
1. 诊断时间
自杀风险主要集中在诊断后头 6 个月(RR = 2.24),而超过 12 个月后,自杀风险无显著增加(RR = 1.21, p = 0.520)。

  1. 年龄
    患者年龄是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75 岁及以上的患者自杀风险增加较大(RR = 1.51, p = 0.028),而 65 岁以下患者风险未显著升高(RR = 1.37, p = 0.097)。

  2. 治疗方式
    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hormonal therapy)的患者自杀风险显著升高(RR = 1.80, p < 0.001)。相反,接受治愈性治疗的患者未显现显著自杀风险增高。

  3. 其他因素
    婚姻状态(已婚或未婚)、种族(白人或黑人)、疾病分期(是否转移)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并未与自杀风险显著关联。

发表偏倚及异质性来源
未发现显著发表偏倚。此外,亚组分析和 meta-regression 分析未能完全揭示研究间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提示可能存在其他潜在因素。


结论与意义

该元分析表明,前列腺癌患者总体上自杀风险较一般人群显著升高,尤其是在确诊后头 6 个月、年龄超 75 岁以及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的患者中。研究还发现,其他如种族、婚姻状态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并未显著影响风险。

从临床实践来看,医护人员在管理前列腺癌患者时,需特别关注确诊后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特定高危人群,应制定筛查及咨询策略,并及时转诊至相关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此外,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以优化自杀风险评估工具,深化对心理相关因素的理解,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手段。


研究亮点

  1. 首次通过大型元分析明确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的强关联;
  2. 特别指出确诊后短期内风险剧增的现象;
  3. 为探索高危自杀人群、改进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

总体评价

此研究为理解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健康及其自杀风险提供了重要视角,对癌症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