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数智时代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驱动逻辑与发展指向

期刊:电化教育研究DOI:10.13811/j.cnki.eer.2023.09.017

本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数智时代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驱动逻辑与发展指向。以下是对该论文的详细介绍: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贾超(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常永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撰写,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9期。

论文主题
本文聚焦于数智时代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驱动逻辑与发展指向,旨在为教师培训师在“富技术(rich-technology)”环境中的素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
在数智时代,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被分为外显型结构要素和内隐型结构要素。外显型结构要素包括“工具—自我—社会”三个层面的交互,内隐型结构要素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
- 技术层面:教师培训师与工具的交互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知识层面要求教师培训师与新兴技术、教育学和学科知识保持连接;技能层面强调利用数字化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工具设计培训目标和评估效果;态度层面则要求教师培训师发挥数字公民的榜样作用,激活技术的“创新”属性。
- 个体层面:教师培训师与自我的交互体现在终身学习、技能提升和态度转变。教师培训师需要制定专业学习计划,提升自身技能,并形成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态度。
- 伦理层面:教师培训师与社会的交互体现在与参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家庭的合作中。教师培训师需要培养在线互动文化,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并引导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利用数字工具设计高效的学习情境。

2. 教师培训师素养的驱动逻辑
教师培训师素养的生成、更新与提升受到政策要求、技术需求和教师诉求三方面的驱动。
- 政策要求: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推动了教师培训师素养的生成。
- 技术需求: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教师培训的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方式选择和效果评估逐渐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促使教师培训师不断更新自身素养。
- 教师诉求:教师培训师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成为教师培训师的重要素养,也是教师素养发展的现实诉求。

3. 教师培训师素养的发展指向
为了推动教师培训师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
- 加强教师培训师身份认同:教师培训师应明确自身的多元角色,如教育变革推动者、数据驱动决策者、数字公民倡议者等,避免因角色多元化而陷入角色混乱。
- 构建教师培训合作共同体:通过构建教师培训合作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师素养发展过程的跨界协同。具体措施包括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职前教师教育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协同机制。
- 涵养教师培训师胜任能力:深化技术赋能,提升教师培训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避免技术至上,处理好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为数智时代教师培训师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通过明确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驱动逻辑和发展指向,本文为提升教师培训师的专业能力、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亮点与创新
- 理论框架的创新:本文首次将教师培训师素养的构成要素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结构要素,并详细阐述了其在技术、个体和伦理三个层面的具体表现。
- 实践指导的针对性:本文提出的加强身份认同、构建合作共同体和涵养胜任能力等发展指向,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师培训师的实际工作中。
- 政策与技术结合:本文深入分析了政策要求和技术需求对教师培训师素养发展的驱动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不仅丰富了教师培训师素养的理论研究,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