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FIP200爪状结构域与p62结合促进自噬体在泛素凝聚物中的形成

期刊:Molecular CellDOI:10.1016/j.molcel.2019.01.035

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单一原创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该研究由Eleonora Turco、Marie Witt、Christine Abert等多位作者共同完成,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Max F. Perutz Laboratories (MFPL)、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Max-Delbrück分子医学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研究发表于2019年4月18日的《Molecular Cell》期刊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主要涉及细胞自噬(autophagy)领域,特别是自噬体(autophagosome)形成的分子机制。自噬是细胞通过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过程。p62(也称为SQSTM1)是一种自噬货物受体,能够通过其泛素结合域(UBA domain)识别泛素化的蛋白质,并通过其LC3相互作用区(LIR motif)与自噬体膜上的LC3蛋白结合,从而介导这些蛋白质的自噬降解。然而,p62如何将泛素化蛋白质的凝聚物(condensates)与自噬体形成机制联系起来,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揭示p62与自噬体形成机制之间的分子联系,特别是p62与FIP200(自噬体形成的关键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流程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p62与FIP200相互作用的验证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GST pull-down实验验证了p62与FIP200的C端区域(CTR)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实验中使用了Hela细胞裂解液和重组mCherry-p62蛋白,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p62能够被FIP200 CTR特异性拉下,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2. p62与FIP200结合区域的鉴定
    通过截断实验,研究人员发现p62的326-380氨基酸区域(称为FIP200相互作用区,FIR)是p62与FIP200结合的关键区域。进一步实验表明,p62的LIR motif在该结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为LIR motif的突变会显著削弱p62与FIP200的结合。

  3. p62磷酸化对FIP200结合的影响
    通过质谱分析,研究人员发现p62的FIR区域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如S349、S365、S366、S370等)。随后,研究人员构建了模拟磷酸化的p62突变体(如S349D、S365D/S366D/S370D等),并通过pull-down实验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发现,磷酸化能够增强p62与FIP200的结合。

  4. FIP200 CTR的结构解析
    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晶体学解析了FIP200 CTR的结构,发现其C端区域形成一个二聚体的“爪状”结构(claw domain)。该结构包含一个带正电荷的口袋,可能是p62 FIR的结合位点。进一步的突变实验表明,该口袋中的关键残基(如R1573、F1574、R1584)对p62的结合至关重要。

  5. FIP200与LC3B的竞争性结合
    研究人员发现,LC3B能够与FIP200竞争结合p62,这表明在自噬体形成过程中,LC3B可能会取代FIP200,从而为自噬体膜的形成提供方向性。

  6. 细胞内的p62与FIP200共定位
    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研究人员发现p62与FIP200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特别是在自噬体形成的早期阶段。在自噬抑制剂(如wortmannin)处理下,p62与FIP200的共定位更加明显,表明FIP200在自噬体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

  7. FIP200爪状结构的功能验证
    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技术删除了FIP200的爪状结构,发现这会导致p62与LC3B的共定位减少,并抑制泛素化蛋白质的自噬降解,进一步验证了FIP200爪状结构在自噬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结果

  1. p62与FIP200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pull-down实验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人员证实了p62与FIP200 CTR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并确定了p62的FIR区域是结合的关键区域。
  2. 磷酸化增强p62与FIP200的结合:质谱分析和突变实验表明,p62的FIR区域的磷酸化能够显著增强其与FIP200的结合。
  3. FIP200 CTR的结构解析:X射线晶体学揭示了FIP200 CTR的二聚体爪状结构,并鉴定了其与p62结合的关键口袋。
  4. LC3B与FIP200的竞争性结合:实验表明,LC3B能够与FIP200竞争结合p62,这为自噬体形成过程中的方向性提供了分子基础。
  5. FIP200在自噬体形成中的功能:通过细胞实验和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验证了FIP200爪状结构在自噬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p62通过其FIR区域与FIP200的爪状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将泛素化蛋白质的凝聚物与自噬体形成机制联系起来。这一发现为理解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特别是在自噬体形成的早期阶段,FIP200如何通过其爪状结构招募自噬体形成相关蛋白。此外,研究还发现LC3B能够与FIP200竞争结合p62,这为自噬体形成过程中的方向性提供了分子基础。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噬体形成机制的理解,还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例如,p62的突变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相关,因此,揭示p62与FIP200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首次揭示了p62通过其FIR区域与FIP200的爪状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将泛素化蛋白质的凝聚物与自噬体形成机制联系起来。
  2. 新颖方法:通过X射线晶体学解析了FIP200 CTR的结构,并鉴定了其与p62结合的关键口袋。
  3. 特殊研究对象:研究聚焦于p62与FIP200的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在自噬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发现,FIP200的爪状结构在自噬体形成过程中不仅介导了p62的结合,还可能参与了自噬体膜的早期重塑。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