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斯大林的黄金追求与苏联工业化

期刊:cornell university pressDOI:https://www.jstor.org/stable/10.7591/j.ctv1bxh5qj.9

本文档属于类型c,以下是对文档的总结和主要观点的提取:

文档标题为《Stalin’s Quest for Gold: The Torgsin Hard-Currency Shops and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作者为Elena Osokina,由Cornell University Press于2021年出版。该文档探讨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Torgsin(托格辛)硬通货商店系统从民众手中获取黄金的历史背景、具体操作及其对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主要背景

苏联在1930年代初期面临严重的工业化资金短缺问题,黄金成为国家获取硬通货的重要手段。Torgsin系统应运而生,通过接受民众的黄金、白银、钻石等贵重物品,换取食品和其他商品,以此帮助国家积累黄金储备。这一系统在1931年至1935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1932年至1933年的饥荒期间,成为民众生存的重要手段。

Torgsin的运作机制

  1. 黄金收购:Torgsin接受各种形式的黄金,包括珠宝、硬币、金条、金砂等。评估师会对黄金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分类,最终将其熔化成金条用于偿还苏联的外债。这一过程中,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黄金物品被销毁,成为国家财产。
  2. 支付方式:民众将黄金交给Torgsin后,会获得Torgsin的货币或商品券,用于在Torgsin商店购买食品和其他商品。然而,Torgsin的商品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且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民众实际上并未获得等价交换。
  3. 社会影响:Torgsin的运作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在饥荒期间,许多民众被迫交出家庭传家宝以换取生存所需的食品。这一过程不仅剥夺了民众的物质财富,也摧毁了他们的文化记忆。

黄金收购的规模与分布

  1. 收购规模:在Torgsin存在的四年中,共收购了约98.5吨纯黄金,占苏联同期黄金工业产量的40%。其中,黄金废料(珠宝、餐具等)占收购总量的65%,沙皇金币占35%。
  2. 地区分布: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Torgsin办公室在黄金收购中占据主导地位,乌克兰、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区也有显著贡献。1933年,乌克兰地区的黄金收购量达到1060万卢布,显示出饥荒对民众的严重影响。

黄金收购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1. 饥荒与黄金收购:1932年至1933年的饥荒是Torgsin黄金收购的高峰期,民众被迫交出黄金以换取食品。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政府在饥荒期间对民众财富的剥削。
  2. 工业化资金:通过Torgsin系统,苏联政府获得了大量黄金,用于购买工业设备和技术,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然而,这一过程以民众的贫困和文化财富的流失为代价。
  3. 社会变革:Torgsin的运作加速了苏联社会的“均贫化”,原有的中产阶级被进一步削弱,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塑造新的中产阶级,其地位由新的物质财富和特权定义。

结论

Torgsin系统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运作方式对民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黄金收购,苏联政府不仅积累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也彻底改变了社会的财富结构和文化记忆。Torgsin的历史是苏联在1930年代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国家在追求工业化目标时对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

亮点

  1. 历史价值:本文详细记录了Torgsin系统的运作及其对苏联工业化的贡献,填补了相关历史研究的空白。
  2. 社会影响:通过对黄金收购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苏联政府在饥荒期间对民众财富的剥削,以及这一过程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记忆的破坏。
  3. 经济意义:Torgsin系统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但其运作方式也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和不平等问题。

本文档为研究苏联1930年代经济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