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杂志》2024年第58卷增刊1中发表了题为《东氏针灸治疗中风瘫痪上海方案专家共识》的专家共识文章。该共识由鲍春龄、东红升、周亮、东贵荣等专家共同起草,分别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共识的制定旨在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瘫痪的临床水平,融合了东氏针灸、海派奚氏针灸和秦氏针灸的特色学术思想,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我国,约80%的中风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中风瘫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中风病情的复杂性和证候的多变性,不同病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灸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共识的制定遵循了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75)发布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及其评估规范》。共识的制定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前期调研与问题清单:通过文献整理和问卷调研,明确了共识的问题清单,并将其转化为循证问题。 2. 初稿形成: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初稿1.0版本。 3. 德尔菲法问卷:经过3轮德尔菲法问卷调研,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了2.0版本。 4. 专家审议与共识达成:召开专家会议,审议并最终达成共识。
共识的制定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共有8名专家参与了半结构访谈,16名专家参与了3轮德尔菲法问卷调研。
共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共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明确了中风的诊断标准。主症包括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包括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诊断需结合起病方式、发病年龄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根据中风瘫痪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症候动态变化,共识将治疗分为四个阶段:急性瘫痪期、弛缓性瘫痪期、弛缓性瘫痪-痉挛性瘫痪过渡期、痉挛性瘫痪期,并针对每个阶段制定了详细的针刺治疗方案。
此期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治疗以疏通经络、通脑脉、祛痰瘀、活血荣脑为主。取穴为百会穴透太阳穴(病灶侧),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此期患者瘫痪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轻微增加或无增加。治疗以通调阴阳、通阳启闭为主。取穴包括百会穴透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等,针刺得气后采用补法。
此期患者肌张力轻度增加,治疗以调和阴阳、通调气血为主。取穴在弛缓性瘫痪期基础上,加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等,针刺得气后采用阴经补法、阳经泻法。
此期患者肌张力明显增高,治疗以通督补肾、调肝为主。取穴包括百会穴透太阳穴、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等,针刺得气后采用补法。
共识详细介绍了补泻手法的操作:补法为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泻法为先深后浅,轻插重提。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头针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治疗频次为每周3~5次或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共识强调了针刺前的生命体征评估、体位的选择、针刺深度的调整、邻近重要血管部位的腧穴操作、痉挛性瘫痪肢体的针刺手法及出针时的注意事项。
本共识的制定为针灸治疗中风瘫痪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融合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共识的推广将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瘫痪的疗效,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提升其生活质量。此外,共识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多学科合作与循证医学的原则,为今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东氏针灸治疗中风瘫痪上海方案专家共识》为针灸治疗中风瘫痪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融合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共识的制定过程科学严谨,体现了多学科合作与循证医学的原则,为今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