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作者是 Bilan Li(李碧岚)与 Dan Shan(单丹),他们分别隶属于以下研究机构:
1. 李碧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医院母胎医学与妇科肿瘤学研究所,上海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上海。
2. 单丹:Clinical Science Institute, University Hospital Galway, Ireland(爱尔兰大学戈尔韦医院临床科学研究所)。
本文将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美国妇产科学杂志》)2024年的期刊中,其接收时间为2024年10月23日。
该文章探讨了在产前筛查中加入 BRCA1 基因检测的成本效益问题。这项研究的背景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健康经济学、遗传学、产科筛查和癌症预防。在健康经济学中,增量成本效益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被用作评估新技术或干预措施是否值得推广的关键指标。BRCA1 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相关的遗传风险,在高危个体中已证明能显著提高早期检测与预防的效益。
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遗传测试纳入产前筛查已成为可能。BRCA1 检测是否具有足够的成本效益以及在多种医疗体系中的适用性,成为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还试图探讨是否可以扩大检测范围,涵盖其他相关基因(如 BRCA2 和 PALB2),以提高筛查效率和医疗价值。
作者并未直接开展原始研究,而是对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评论性讨论,分析其结论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引入核心研究的具体结论
作者引用了一篇名为《Cost-effectiveness of BRCA1 testing at time of obstetrical prenatal carrier screening for cancer prevention》(Dioun et al., 2024)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健康经济学模型计算了在产前携带者筛查中增加 BRCA1 检测的成本效益。其核心结论表明,该额外检测的 ICER 值为 86,001 美元/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在接受 150,000 美元/QALY 的成本阈值下被认为是具有成本效益的。
分析 WTP(willingness-to-pay,支付意愿)阈值的合理性
作者指出,150,000 美元/QALY 的支付意愿阈值较高,而很多医疗体系普遍采用 50,000 到 100,000 美元/QALY 的标准。因此,原研究得出的“具有成本效益”这一结论可能不适用于一些低支付意愿的医疗体系。也就是说,即便 BRCA1 检测显示出经济可接受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其他经济因素和政策的影响,有其适用范围的局限。
讨论扩大筛查范围的潜在价值
作者认为,仅关注 BRCA1 一个基因会低估更广泛的遗传筛查对癌症防治的潜在益处。例如,将 BRCA2、PALB2 等其他相关基因包括在内可显著改变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一些现有研究(如 Guzauskas et al., 2020)表明,针对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全人群遗传筛查采用多基因检测,相较于单基因检测或传统方法,其长期效果更优,并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对原研究的改进建议
作者建议,未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向以改进研究:第一,结合社会实际使用的支付意愿阈值重新评估 ICER;第二,扩展遗传筛查的范围,从单一基因测试转向多基因测试;第三,在分析中加入家族级联检测(familial cascade testing)的潜在影响,因为这可能进一步放大发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章总结指出,尽管 BRCA1 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具有潜在益处,但其经济效益的评估存在局限。通过采用更低的 WTP 阈值、考察更广泛的基因组区域和更全面的方法,或许能够获取更具普遍性和适用性的结果。研究为 BRCA1 检测提供了理论证据,但同时也强调了在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政策时仍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讨论性文章为健康政策制定者和从事遗传学筛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观点:
1. 指出了健康经济评估的重要性,同时警示过高的支付意愿阈值可能在某些医疗体系中造成不切实际的结果。
2. 强调了通过扩展筛查范围(如加入 BRCA2 和 PALB2)和采用多基因筛查方法可能提高成本效益的潜力。
3. 鼓励未来的研究重新审视 BRCA1 检测的经济学参数,并将其与更广泛的基因检测技术整合。
此外,文章还揭示了遗传筛查在不同医疗体系中的多种考量,特别是在政策层面和实际临床应用上的差异性。这样的观点对国际化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多项科学基金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 82372925 和 82172714)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这些基金支持了作者在遗传学研究和健康经济学分析中的科学探索。
文章为遗传筛查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提醒研究者在进行健康经济学评估时更需谨慎和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