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脉冲磁场对AMB-1菌株磁小体形成的影响

期刊:bioelectromagneticsDOI:10.1002/bem.20549

学术报告:脉冲磁场对磁小体形成的影响研究

研究背景及发表信息

本文是关于单一原创研究的学术文章,题为“Effects of Puls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Formation of Magnetosomes in the Magnetospirillum sp. Strain AMB-1”。文章作者包括Weidong Pan、Chuanfang Chen、Xiaoke Wang、Qiufeng Ma、Wei Jiang、Jing Lv、Long-Fei Wu和Tao Song,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法国CNRS结构生物学与微生物学研究所。该研究发表于学术期刊《Bioelectromagnetics》的第31卷,2010年第3期。

研究主要关注磁小体(magnetosomes)形成过程如何受到脉冲磁场(pulsed magnetic field, PMF)的影响。本研究的成果为磁场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环境电磁场效应的探讨提供了模型。


学术背景

磁小体是由磁铁矿(Fe3O4)或硫化铁(Fe3S4)形成的生物矿化结构,广泛存在于磁性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体内,帮助细菌在地磁场中定向移动,以寻找最佳的微低氧环境。除了细菌外,鱼类、蜜蜂、信鸽等生物体内也发现了磁铁矿,这引发了科学界对生物体磁感应(magnetoreception)能力的浓厚兴趣。

磁感应能力是生物体感知磁场变化并判断方向或高度的一种特殊技能。迁徙鸟类的精确导航能力与该能力关系密切。然而,尽管磁感应被证明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其具体实现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磁性细菌使用磁小体感知和定位地磁场,为理解磁感应提供了简单的生物物理学模型。

随着公众对环境电磁场生物效应关注的增加,本文作者利用磁性细菌作为模型,探索外部脉冲磁场对细菌生长及磁小体形成的影响,旨在揭示外部磁场变化对磁小体生物矿化及细胞中的相关过程的敏感性。


研究流程与方法

实验对象与培养条件

研究选择Magnetospirillum sp. Strain AMB-1细菌作为实验对象,该菌株属于磁性细菌的代表种类。细菌培养在28°C条件下进行,使用富营养磁性螺旋体生长培养基(EMSGM),培养基的pH值设为6.75。实验采用螺口玻璃瓶密封培养,瓶装体积为培养基体积的4/5。

脉冲磁场装置与处理

本研究定制了一套脉冲磁场暴露系统,包括两个螺线管线圈(实验线圈和控制线圈)、脉冲电源及双刀双掷开关。实验线圈产生50 Hz频率、2 mT强度的脉冲磁场,使用50%的占空比。通过切换电流方向产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磁场,使对照线圈的总磁场强度接近零,用以排除热效应的干扰。系统还包括高斯/特斯拉计量仪和示波器,以测量螺线管中心的磁通密度。

实验通过将初始光密度600 nm(OD600)为0.04的细菌接种液置于磁场装置中处理24小时,同时设置对照组(sham group,无磁场)。每隔2到4小时取样,测试细菌生长情况及细胞磁性。

测量方法

细菌生长以光密度OD600作为指标。细胞磁性则通过参数Rmag表征,其中Rmag与磁小体的单磁畴(single-magnetic-domain, SD)比例线性相关。磁小体颗粒数和晶体粒径分布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铁累积量则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学生t检验。


研究结果

细菌生长与Rmag变化

实验中,细菌均在接种后迅速进入指数增长阶段,8至12小时达到光密度峰值,随后趋于稳定。脉冲磁场与对照组在生长曲线上的差异不显著(F=0.013,p>0.05)。

细胞磁性参数Rmag表现出显著差异。对照组Rmag逐渐增加,24小时的最大值为0.75。相比之下,实验组Rmag从8小时开始显著上升,16小时达到最大值0.9(p<0.01)。该差异表明脉冲磁场可以提高含SD磁小体的细菌比例。

磁小体数量与晶体分布

通过TEM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菌的磁小体数量平均为25.97颗/细胞,比对照组的22.59颗/细胞提高了14.9%(p<0.05)。在粒径分布上,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超顺磁性(<20 nm)及成熟磁小体(>50 nm)的比例,同时显示更多晶体形态的多样性。总体而言,脉冲磁场可能促进磁小体数量和晶体粒径的差异化分布。

铁累积与晶体质量

实验组的铁累积量比对照组高出4.35%(p<0.05)。结合Rmag值和磁小体数量的变化,研究推测磁场增强了磁小体生物矿化中的铁沉积过程。此外,实验组磁小体晶体的形态更加清晰,表明低强度脉冲磁场可能改善晶体质量。


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证明了外部脉冲磁场对磁小体形成的影响。50 Hz、2 mT的脉冲磁场能够增强细菌的细胞磁性,提高磁小体的数量,改变磁小体的粒径分布。尽管磁小体颗粒的整体磁性增强并不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磁场对生物体作用的生物物理机制提供了参考模型。

磁场生物效应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对医疗、生态环境、电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增强了对磁场影响生物矿化过程的理解,可能为未来磁场调控技术或相关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研究亮点

  1. 本研究首次使用50 Hz频率、2 mT强度的低强度脉冲磁场细致研究磁小体的形成效应,验证了其生物矿化过程的敏感性。
  2. 研究设计了新型的脉冲磁场暴露装置,确保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 数据分析结合光密度、Rmag值、铁累积量及TEM观察,揭示了外部磁场对单磁畴细菌比例和磁小体数量的提升效应。

总结

本文以Magnetospirillum sp. Strain AMB-1为模型,通过脉冲磁场实验系统探索环境磁场对磁小体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脉冲磁场对细菌磁性和生物矿化的潜在调控能力,也为电磁场生物效应领域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