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计算热人体模型在室内环境中的CFD研究综述

期刊:Indoor Built EnvironDOI:10.1177/1420326x05050132

这篇文档是由N. P. Gao和J. L. Niu撰写的综述论文,题为《CFD Study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around a Human Body: A Review》,发表在《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期刊的2005年第14卷第1期。两位作者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服务工程系。论文的主题是围绕人体周围热环境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研究,特别是针对计算热人体模型(Computational Thermal Manikins, CTMs)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回顾。

首先,论文介绍了CFD技术在人体热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实验方法虽然能够提供关于气流速度、温度和污染物浓度的有用信息,但在某些细节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人体周围的气流场、辐射与对流热传递的比例等。CFD技术通过模拟人体周围的微气候,能够提供这些难以通过实验获取的详细信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和讨论CTMs在CFD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几何复杂性、湍流模型选择、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等关键问题。

其次,论文详细讨论了CTMs的几何复杂性。CTMs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姿势对其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早期的研究使用简单的二维几何模型,后来逐渐发展为更复杂的三维模型,甚至通过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人体几何细节。论文指出,简单的几何模型虽然计算资源需求较少,但更接近真实人体的几何模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局部结果。例如,Topp等人的研究表明,复杂的几何模型在模拟人体周围的局部气流和热传递时表现更好,尤其是在研究热羽流(thermal plume)和吸入空气质量时。

第三,论文探讨了湍流模型的选择。在模拟人体周围的气流时,常用的湍流模型包括RNG k-ε模型和低雷诺数k-ε模型。由于人体周围的气流通常是由浮力驱动的混合对流或自然对流,湍流模型的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论文指出,低雷诺数k-ε模型在预测人体热损失时表现更好,而标准k-ε模型和RNG k-ε模型则更适合于气流场的模拟。然而,现有的湍流模型在处理复杂的流动模式(如喷射流、浮力驱动流、层流和势流)时仍存在局限性。

第四,论文分析了网格生成的重要性。由于人体几何形状极其复杂,网格生成在CFD模拟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和计算资源。论文指出,网格的质量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复杂的几何形状,通常使用体拟合坐标(body-fitted coordinates)或非结构化网格(unstructured grids)来离散化计算域。论文还提到,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CTMs模型通常包含数十万个表面元素,这增加了网格生成的复杂性。

第五,论文讨论了边界条件的设置。在CFD模拟中,人体的边界条件通常通过固定表面温度或固定表面热通量来描述。论文指出,人体的热交换与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考虑呼吸过程时,吸入和呼出气流的变化对局部气流场和热传递有显著影响。论文还提到,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人体的热调节模型与CFD模拟相结合,以更准确地预测局部热舒适性。

第六,论文总结了不同研究在气流场、辐射热传递、对流热传递和污染物分布方面的模拟结果。研究表明,人体周围的自然对流热传递系数在不同部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脚部和手部的对流热传递系数较高,而背部的对流热传递系数较低。此外,人体周围的污染物分布对吸入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个性化通风系统中,面部几何特征的细节对气流场和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尤为显著。

最后,论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未来的CTMs模拟可以进一步结合人体的热调节模型,以更全面地分析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和空气质量。此外,模拟瞬态呼吸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个性化通风系统的性能。

这篇综述论文的意义在于,它为CFD技术在人体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总结不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论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