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部门黄宇佳(Yu-Jia Huang)和李碧兰(Bi-Lan Li)博士撰写的这篇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in predicting high risk factors of endometrial cancer》于2020年12月发表在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期刊(2020年,第9卷,第12期,7688-7696)。文章围绕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患者的术后风险预测展开,重点研究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作为预测高风险因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虽然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术后的肿瘤复发风险因患者的肿瘤分期(FIGO Stage)、肿瘤分级(Grade)以及组织学类型(Histotype)等因素有所不同。根据这些风险因素,患者被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组。要实现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亟需一种可行且可靠的标志物,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与高危患者的识别。D-二聚体是凝血纤溶系统的一种降解产物,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诊断,并在某些肿瘤中表现出与预后不佳、治疗抵抗等现象相关的趋势。然而,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D-二聚体是否可独立作为高风险复发预测因子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高风险因素和临床病理特征的潜在关联。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76名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标准包括: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无既往放疗或化疗历史、完整的临床数据及FIGO临床分期为I-IV期;排除标准包括术前3个月内有血栓栓塞病史、抗凝药物使用史、先天性血栓性疾病史、术前6个月内脑卒中病史、怀孕以及确诊时的肿瘤转移。
所有患者均在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完成腹腔镜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并接受淋巴结清扫术。血浆D-二聚体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作为常规评估内容,采用第二代乳胶免疫分析技术在Sysmex CS-5100分析仪上测量,标准参考值为0.55 mg/L。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肿瘤分期、分级、深度肌层浸润(Myoinvasion)、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及宫颈浸润(Cervical Invasion)。
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通过Cox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预后因素。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来计算D-二聚体最佳截断值,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
176名患者术前D-二聚体评估结果显示:145名患者(82.39%)低于标准值0.55 mg/L,31名患者(17.61%)高于标准值。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067),但与血小板水平(P=0.3846)及体重指数(BMI, P=0.9537)无显著相关。
术后第1天D-二聚体评估结果显示: - 高分级(Grade 2-3)患者的术后第1天D-二聚体显著高于低分级患者(P=0.0135),ROC曲线截断值为1.25 mg/L,特异性63.7%,敏感性63.4%。 - 晚期患者(FIGO III-IV期)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001),最佳截断值为2.04 mg/L,特异性83.7%,敏感性58.6%。 - 深度肌层浸润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浅层浸润患者(P=0.0003),截断值为2.205 mg/L,特异性84.9%,敏感性43.3%。 -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阳性者的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345),最佳截断值为2.205 mg/L,特异性84%,敏感性50%。 - 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表现出高度敏感性(100%),特异性依然有限(50.9%),截断值为1.07 mg/L(P=0.012)。 - 宫颈浸润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2),截断值为2.04 mg/L,特异性82.1%,敏感性65%。
整体而言,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与多种高风险因素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包括分级、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宫颈浸润在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高风险复发特征。
本研究指出,术后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高风险复发特征的有效标志物。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25相比,D-二聚体在分级、分期和侵袭性的预测上表现出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非侵入性诊断工具用于高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筛查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具有科学和临床意义的方面包括: 1. 科学意义:扩展了D-二聚体在肿瘤学领域应用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 临床价值:为术后D-二聚体水平常规评估和高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风险分层提供了依据。 3. 实践潜力:提示在围手术期预测模型中加入D-二聚体指标可优化子宫内膜癌风险评估体系。
本研究提示,高水平的血浆D-二聚体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不良预后的一项重要生物标志物,其临床意义值得在未来更大规模和多中心研究中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