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该研究由Sarah F. Brosnan和Frans B. M. de Waal共同完成,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Living Links中心和Yerkes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研究于2003年9月18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标题为“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特别是褐卷尾猴,Cebus apella)对不平等奖励分配的反应。研究的背景基于合作行为的进化理论,认为个体在合作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努力和回报与他人进行比较,当期望被打破时,可能会产生负面反应。研究的目标是验证褐卷尾猴是否具有类似于人类的不平等厌恶(inequity aversion)行为,并探讨这种行为在非人类物种中的进化起源。
研究分为多个步骤,主要基于实验设计,研究对象为褐卷尾猴。以下是详细流程:
实验对象与分组
研究最初包括五只雌性和五只雄性褐卷尾猴,最终只有五只雌性完成了所有测试。猴子被分成若干对,每对猴子在测试中被安排在相邻的隔间中,能够通过网格进行视觉、声音和有限的触觉接触。
实验条件
研究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
实验流程
每只猴子在每种条件下进行两次测试,每次测试包括25次交换试验。实验者通过代币交换的方式与猴子互动,猴子需要在60秒内将代币放回实验者的手中以获取食物奖励。实验中记录了猴子拒绝交换的行为,包括拒绝交回代币(No Token, NT)和拒绝接受食物(Reject Reward, RR)。
数据分析
研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猴子的交换失败率,并比较了前15次和后10次试验中的失败率变化。使用Friedman检验和Tukey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不平等条件下的拒绝行为
在不平等测试中,获得黄瓜的猴子比获得葡萄的猴子更频繁地拒绝交换。特别是在伙伴无需努力就能获得葡萄的努力控制条件下,拒绝交换的行为显著增加。
性别差异
尽管样本量有限,但研究观察到雌性猴子对不平等条件的反应更为明显,而雄性猴子则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试验中的行为变化
在平等测试、不平等测试和努力控制条件下,猴子的拒绝交换行为随着试验的进行而增加。而在食物控制条件下,拒绝交换行为则逐渐减少。
交换延迟
研究发现,猴子在不平等测试中完成交换的速度最快,而在控制测试中则较慢。这表明葡萄的存在并未显著影响猴子的交换速度。
研究结果表明,褐卷尾猴对不平等的奖励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行为,特别是在伙伴无需努力就能获得更好奖励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与人类的不平等厌恶相似,支持了不平等厌恶在进化中的早期起源。研究还表明,猴子对奖励的评估是相对的,它们会将自己的回报与他人的回报进行比较,并根据这种比较调整自己的行为。
该研究首次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系统地验证了不平等厌恶行为,为理解合作行为和公平感的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平等厌恶可能并非人类独有,而是存在于其他高度合作的物种中。这一发现对理解社会行为的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次在非人类物种中验证不平等厌恶
该研究首次在褐卷尾猴中系统地验证了不平等厌恶行为,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创新的实验设计
研究通过设计多种实验条件(如努力控制和食物控制),深入探讨了猴子对不平等奖励的反应机制。
性别差异的发现
研究观察到雌性猴子对不平等条件的反应更为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性别在合作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线索。
研究还讨论了猴子拒绝交换行为的可能动机,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与社会情绪(如期望和失望)有关。此外,研究强调了合作行为在进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平等厌恶可能是促进长期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这项研究,Brosnan和de Waal为理解非人类物种中的公平感和合作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化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