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在线社交媒体中翻译与译者的概念:构建与争议

期刊:translation studiesDOI:10.1080/14781700.2023.2282581

本文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报告,而是对在线社交媒体中翻译和译者概念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作者及出版信息
本文作者为Haidee Kotze,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文学与传播系以及南非西北大学“复杂环境中的语言理解与处理”研究重点领域。文章发表于2025年的《Translation Studies》期刊,第18卷第1期,页码为19-43,DOI为10.108014781700.2023.2282581。

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了在线社交媒体中“译者”和“翻译”概念的表征与争议,特别关注了这些概念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被建构、争论,并如何与用户在线身份建构过程相关联。文章通过分析2021年Amanda Gorman诗歌翻译争议中的2639条推文,揭示了翻译和译者在社交媒体中的复杂角色。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在线社交媒体中翻译和译者概念的建构与争议
本文首先指出,翻译和译者在在线社交媒体中的表征研究相对有限,尽管在文学和电影中对译者的美学化表征已有较多研究,但在社交媒体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结合翻译理论和社会媒体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分析翻译和译者概念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被调用,并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话语相关联。
支持证据:文章引用了Baker(2005)、Venuti(2018)等学者的理论,指出译者常被描绘为“隐形”的受害者或英雄化的文化中介者。此外,文章还引用了Desjardins(2017)的研究,强调社交媒体为译者提供了新的可见性平台。

2. 社交媒体中翻译的可见性与意义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社交媒体中翻译和译者的可见性意义。社交媒体不仅是技术架构,更是由用户构建的流动话语和表演空间。翻译和译者的可见性在社交媒体中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和文化问题。
支持证据:文章引用了Van Dijk(2013)和Fuchs(2021)的观点,指出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性”既包括人类连接,也包括算法驱动的连接。翻译和译者的可见性在这一复杂动态中被塑造,并成为用户在线身份建构的一部分。

3. Amanda Gorman翻译争议的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Amanda Gorman诗歌翻译争议中的推文,揭示了翻译和译者概念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被建构和争论。文章指出,争议最初由荷兰出版商选择白人译者Marieke Lucas Rijneveld引发,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并引发了关于译者身份、种族和翻译权利的广泛讨论。
支持证据:文章详细分析了推文中的关键词和话语模式,发现“争议”“荒谬”“种族主义”等词汇频繁出现,反映了用户对翻译和译者身份的不同立场。此外,文章还引用了相关新闻报道和意见文章,展示了争议如何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互动。

4. 社交媒体中翻译和译者概念的功能
文章指出,翻译和译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表征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用户在线身份建构的工具。通过讨论翻译和译者,用户在社交媒体中表达了对更广泛社会和文化议题的立场。
支持证据:文章通过分析推文,发现许多用户将翻译争议作为表达“反觉醒”(anti-woke)立场的工具,而非真正关注翻译本身。此外,文章还指出,翻译和译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表征常常与浪漫化的作者观念相关联,用户常引用作者的选择作为争论的最终依据。

5. 翻译和译者的社会嵌入性
文章最后强调,翻译和译者并非存在于真空中的文化中介者,而是深深嵌入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动态中的主体。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话语,文章揭示了翻译和译者在这些动态中的复杂角色。
支持证据:文章引用了Cronin(2021)的观点,指出翻译的“中立性”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化的文化建构。此外,文章还通过分析推文,展示了译者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表达对社会不公和行业缺乏多样性的关注。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的翻译和译者概念,揭示了这些概念如何在用户在线身份建构过程中被调用,并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议题相关联。文章不仅丰富了翻译研究领域,还为社交媒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塑造公共话语中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当代媒体环境中的翻译和译者角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了翻译理论和社会媒体研究,揭示了翻译和译者在社交媒体中的复杂角色。此外,文章通过详细的推文分析,展示了翻译争议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被建构和争论,为理解当代媒体环境中的翻译和译者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