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短时蓝光暴露对人眼轴延长的抑制作用与离焦无关

期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DOI:10.1167/iovs.62.15.22

蓝光对眼轴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光学离焦的独立性研究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Swapnil ThakurRohit DhakalPavan K. Verkicharla(通讯作者)团队完成,团队成员来自印度海得拉巴L V Prasad Eye下属的Myopia Research Lab – Prof. Brien Holden Eye Research CentreBrien Holden Institute of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s。研究发表于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IOVS)期刊2021年12月刊(卷62,第15期,文章编号22),DOI: 10.1167/iovs.62.15.22


二、研究背景

科学领域与问题

本研究属于视觉神经科学(visual neuroscience)近视防控研究领域。近年来,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展的负相关性被广泛证实,但环境光线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不同波长光线(如蓝光、绿光、红光)对眼轴生长的影响缺乏人类实验数据。动物研究表明,短波长光(如蓝光)可能通过非纵向色差(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LCA)机制抑制眼轴增长,而长波长光(如红光)可能促进眼轴伸长。然而,这些现象在人类中的表现及与光学离焦(defocus)的交互作用尚未阐明。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短时单色光(蓝光460 nm、绿光521 nm、红光623 nm)及白光暴露对人类眼轴长度(axial length)和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有无透镜诱导的远视性离焦(hyperopic defocus)下的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1. 实验对象与设计

  • 样本特征:招募25名20-32岁健康成人(15名正视眼、10名近视眼),排除眼部疾病、手术史及高散光(>1D)者。
  • 实验设计:采用交叉设计,每位受试者参与4次独立实验(红、绿、蓝、白光各1小时),间隔至少24小时以消除残留效应。实验顺序随机化,均在上午8-11点进行以控制昼夜节律影响。

2. 光学干预与测量

  • 离焦诱导:右眼佩戴-3.00 D透镜模拟远视性离焦,左眼作为无离焦对照。
  • 光照条件
    • 光源:6个智能LED灯(峰值波长匹配实验需求)覆盖3×2×3.2米房间,亮度统一为100%。
    • 屏幕调控:笔记本电脑屏幕覆盖对应颜色玻璃纸(cellophane sheet),确保光源波长一致性(光谱仪验证)。
  • 生物测量:使用Lenstar LS-900非接触生物测量仪在光照前后及20分钟恢复期测量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 LT)及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每次取5次测量均值。

3. 数据统计

  • 分析方法:双向重复测量ANOVA(光照条件×时间),辅以Bonferroni校正的post hoc检验。
  • 样本量计算:基于前期研究(轴向长度差异6 μm,标准差9 μm),G*Power软件估算需23例(α=0.05,效能95%)。

四、研究结果

1. 眼轴长度变化

  • 红光与绿光:显著促进眼轴增长(右眼离焦组:红光+11.2 μm,绿光+9.2 μm,p<0.001;左眼无离焦组增幅相似)。
  • 蓝光:显著抑制眼轴增长(右眼-8.0 μm,p<0.001;左眼-6.0 μm但p=0.11)。
  • 白光:仅右眼出现轻微增长(+4.0 μm,p=0.04)。
  • 恢复期:20分钟后所有变化回归基线(p>0.05),表明效应为短时可逆。

2. 脉络膜厚度变化

  • 红光与绿光:显著变薄(右眼红光-8 μm,绿光-7 μm,p<0.05),与眼轴增长呈负相关。
  • 蓝光与白光: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

3. 屈光状态差异

  • 近视与正视眼对比:绿光下正视眼眼轴增长更显著(+12.6 μm vs. +4.0 μm,p=0.03),其他光线下无差异。

五、结论与意义

科学价值

  1. 首次证实蓝光对人类眼轴的抑制作用:即使存在强远视性离焦,蓝光仍能显著缩短眼轴,支持其通过非LCA机制(如蓝锥细胞通路或视网膜节细胞信号)调控眼生长。
  2. 波长特异性效应:红光/绿光通过可能的LCA机制促进眼轴伸长,动物研究一致,但人类反应更复杂(如白光效应较弱)。
  3. 应用潜力:为开发基于蓝光的近视防控策略(如特殊滤光镜或室内光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亮点

  • 创新方法:首次在人类中结合单色光与光学离焦,模拟真实视觉环境的多重信号交互。
  • 临床启示:提示未来研究需评估长期蓝光暴露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安全性。

六、局限性

  1. 短时效应:未验证长期暴露结果,恢复期观察仅20分钟。
  2. 离焦单一性:仅测试-3.00 D离焦,未纳入其他屈光度或形觉剥夺模型。
  3. 机制未明:未直接测量瞳孔大小、视网膜神经信号等潜在中介变量。

七、展望

作者建议未来研究应拓展至儿童群体,并探索蓝光与其他光学干预(如多焦点镜片)的协同作用,以优化近视防控策略。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