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测度框架与测度体系

期刊:统计研究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5.02.002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测度框架与测度体系研究

作者张维群(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与严少东(同校硕士研究生)于2025年2月在《统计研究》(vol. 42, no. 2)发表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47)研究成果,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测度方法。该研究立足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治理测度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在全球化治理理论发展脉络中,世界银行1992年提出的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报告奠定了西方治理理论基础,福山(2007)和米格代尔(2009)分别从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和干预能力维度拓展了理论内涵。然而,现有国际治理评估体系如全球治理指数(WGI)和世界治理调查(WGS)存在明显局限:一是以政府为单一主体,忽视多元共治特征;二是将治理结果等同于治理能力;三是在指标设计上带有西方价值观偏见。国内学者俞可平(2008)、江必新(2014)等虽尝试构建本土化评估体系,但在制度规划能力、执行效能等维度仍存在测量盲区。

本研究旨在突破三大理论困境:首先,建立体现”一核多元”治理主体的理论框架;其次,区分治理能力与治理效果的测量维度;最后,构建覆盖规划、干预、执行全链条的测度体系。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为全球治理理论贡献中国方案。

理论逻辑与测度框架 研究提出的底层理论逻辑包含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 1. “一核多元”治理主体架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构成协同治理网络。其中党委负责战略规划,政府承担制度设计优化,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协调,公民参与民主执行。这种主体分工突破了西方”政府-市场”二元对立模式。

  1. “三项治理能力”维度体系:
  • 规划能力(planning capacity):含依法治理(依法治理全面性、规范性)、民主决策(覆盖广度、质量)和制度设计优化(创新性、及时性)三大子维度。例如,通过”省级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平均时长”量化制度优化时效性。
  • 干预能力(intervention capacity):包括社会监督(专业化水平、时效性)、协同治理(参与规模、合作效果)、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收益水平)和危机处理(事件发生率、处理时长)。研究特别设计了”最小值统计量”工具测量底线治理能力。
  • 执行能力(implementation capacity):涵盖制度执行(合规度、效果)、主体参与(深度、广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技术创新(高科技应用、数字化水平)和信息公开(社情披露、民主决策)。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处理”制度优化及时性”等定性指标。
  1. 四大治理特征:通过基层民主、政治透明、社会监督、信息公开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区别于西方治理评估体系。例如在地方治理层面,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两上两下”民主协商程序的可测量性。

  2. “十项治理目标”现代化特征:包括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等基础维度,以及市场化、智能化、均等化等时代特征,形成完整的价值目标体系。

测度层次与方法创新 研究构建了四层次的测度体系: 1. 测度指标设计:区分数量指标(如监督机构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危机处理时长),直接指标(如听证会占比)与间接指标(如公共满意度)。附表4-5展示了经济、生态领域的具体指标示例。

  1. 测度方法创新:开发了混合测量工具包:
  • 对主观评价采用改良的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如社区治理满意度测量;
  • 对模糊概念运用隶属函数(membership function),将政策响应时长映射为[0,1]区间的及时性评分;
  • 多维度测量采用空间计量模型(SLM/SEM)分析区域治理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
  1. 测度工具开发:针对隐性特征构建专用工具:
  • 单变量工具:如用”最小值”统计量测量危机应对底线能力;
  • 多变量工具:通过协方差矩阵构建治理能力综合指数,解决各维度量纲不统一问题。
  1. 测度模型构建: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量化东中西区域治理能力差异的来源(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层面,该研究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明确区分治理能力与治理效果的测量边界;建立”规划-干预-执行”的能力三维模型;将政党中心主义(party-centric theory)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指标。相较于世界银行的WGI指数,该体系在指标覆盖率上提升40%,特别强化了制度设计能力(新增5个二级指标)和数字治理(新增3个智能化指标)的测量维度。

实践价值体现在:为”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提供方法论支持;建立的动态监测体系可识别区域治理短板(如研究显示西部省份制度执行能力得分较东部低23%);提出的”十项治理目标”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提供新标准。在生态治理领域(见附表5),创新的”环境规制响应指数”已应用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协同治理评估。

研究亮点与展望 核心创新点包括: 1. 理论创新:提出”政党嵌入型”(party-embedded)治理能力理论,通过”党委决策转化效率”等指标量化党的领导效能; 2. 方法创新:开发的混合测度工具包,实现定性概念(如”民主质量”)与定量数据的标准化转换; 3. 应用创新:构建的时空耦合模型可预测治理能力发展趋势,某省试点显示预测准确率达82%。

作者指出,未来研究需在三个方向深化:拓展文化治理、网络治理等新领域测度;开发实时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与国际治理指数的可比性研究。该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治理话语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提出的”效能型民主”测量框架已引起OECD治理研究中心的关注。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