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未来航天器的模块化、可重构性和自主性:综述

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DOI:10.1016/j.cja.2023.04.019

《未来航天器的模块化、可重构性与自主性:综述》学术报告

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文由Zhibin Zhang(北京航天工程大学)、Xinhong Li、Yanyan Li、Gangxuan Hu等学者合作完成,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23年第36卷第7期(282-315页),由中国宇航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

研究背景与主题
本文聚焦航天器设计领域的范式转变——从传统单体式、静态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自主动态系统的演进。随着商业航天和巨型星座(如Starlink)的兴起,传统航天器设计面临成本高、技术迭代慢、在轨适应性差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模块化可重构航天器(Modular Reconfigurable Spacecraft, MRS)通过标准化模块组合、在轨服务(On-Orbit Service, OOS)和自主重构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路径。文章系统梳理了MRS在模块化设计、可重构架构、自主控制三大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新型自主重构航天器概念”Magicsat”。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模块化设计的技术体系
    文章将模块化层级划分为组件级、子系统级和系统级,提出混合架构(同时包含同质和异质模块)是最具前景的方案。以日本PETSAT项目为例,其将卫星功能分解为可插拔面板(如通信面板、推进面板),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快速重组。德国IBOSS项目则开发了智能空间系统接口(Intelligent Space System Interface, ISSI),集成机械、电力、数据、热传输功能,支持机器人辅助在轨组装。作者强调,模块化设计的核心挑战在于接口标准化与功能解耦的平衡。

  2. 可重构性实现路径
    研究对比了三种重构方式:(1) 航天员手动操作(如国际空间站组装);(2) 遥操作空间机器人(如DARPA的RSGS项目);(3) 全自主重构(如MIT的Electrovoxels电磁驱动立方体)。特别分析了DARPA”凤凰计划”的Satlet技术——通过高度集成的超集成卫星单元(HISAT)实现功能模块的即插即用。文中提出重构性四大特征:鲁棒性(模块故障替换)、适应性(配置重组)、可升级性(技术迭代)和可扩展性(超大结构建造)。

  3. 自主性技术框架
    作者构建了”观察-定向-决策-执行”(OODA)闭环模型,将自主等级划分为半自主(人在环,HITL)和全自主(人在环上,HOTL)。以欧洲MOSAR项目为例,其行走机械臂(Walking Manipulator, WM)可自主完成模块转移与更换。研究指出,自主重构需要分布式软件架构支持,如NASA的CLARAty(耦合层机器人自主架构)和欧洲TASTE工具集。

  4. Magicsat系统创新
    作为本文提出的新型自主重构航天器,Magicsat由基础单元(Magic Cube)、连接单元(Linkage Unit)和装配单元(Assembling Unit)构成。其创新点包括:

  • 混合拓扑结构:支持晶格、链式和混合构型切换
  • 对称式模块化机械臂:采用I型/T型关节模块库,实现3-5自由度重构
  • 多功能标准化接口:集成视觉引导的机电热数据连接
    通过硬件-数字协同仿真系统验证,Magicsat在应急响应能力(3级)和应用模式多样性(5级)上显著优于传统MRS(如日本CellSat)。
  1. 应用场景与技术挑战
    文章详细列举了MRS的三大应用场景:
  • 航天遥感:通过构型变形实现多基线立体测绘(如B3A2D3构型的双线阵成像)
  • 在轨服务: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异构细胞卫星通过装配单元完成自主维护
  • 商业航天:标准化模块支持大规模星座低成本部署
    关键技术挑战包括:模块划分优化(需权衡功能独立性与系统耦合度)、分布式控制算法(应对构型变化的动力学建模)、自主决策架构(基于语义推理的自配置)。

学术价值与创新点
本文的突出贡献在于:
1. 首次系统建立了MRS”模块化-可重构性-自主性”三位一体的技术评估框架,提出进化蛛网评价模型(含8项量化指标)
2. 提出Magicsat的异构模块设计理念,突破传统同质模块的功能局限性
3. 揭示电磁连接(如Electrovoxels)与机械连接(如ISSI)的互补关系,为不同任务场景提供技术选型依据

文末指出,未来MRS发展将趋向”空间细胞机器人”范式,通过生物启发式自组织实现超大型空间结构的在轨生长。这一研究为下一代可进化航天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图。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