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中L-亮氨酸生产的代谢工程:综述

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DOI:10.1080/07388551.2019.1577214

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综述文章。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Ying-Yu Wang、Jian-Zhong Xu和Wei-Guo Zhang共同撰写。作者来自中国江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具体隶属于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碳水化合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章发表于2019年5月6日,发表在《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期刊上。

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关于L-亮氨酸(L-leucine)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的代谢工程研究。文章系统综述了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以及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构建高产菌株的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

1. L-亮氨酸的应用与市场需求
L-亮氨酸是一种必需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BCAA),在人类和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食品增味剂、动物饲料添加剂、化妆品成分以及医药领域的特殊营养素。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L-亮氨酸的生产引起了广泛关注。微生物发酵是目前生产L-亮氨酸的主要方法,其中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常用的宿主菌。本文旨在综述L-亮氨酸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以及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提高其产量的策略。

2. 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从丙酮酸(pyruvate)开始,涉及七种酶的反应。这些酶包括乙酰羟酸合成酶(acetohydroxyacid synthetase, AHAS)、乙酰羟酸异构还原酶(acetohydroxyacid isomeroreductase, AHAIR)、二羟酸脱水酶(dihydroxyacid dehydratase, DHAD)、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 TA)、α-异丙基苹果酸合成酶(α-isopropylmalate synthase, IPMS)、α-异丙基苹果酸脱水酶(α-isopropylmalate dehydratase, IPMD)和β-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β-isopropylmalate dehydrogenase, IPMDH)。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L-缬氨酸(L-valine)和L-异亮氨酸(L-isoleucine)的合成途径部分重叠,共享相同的底物和酶。

3. L-亮氨酸的转运系统
L-亮氨酸的转运系统包括输入和输出系统。在大肠杆菌中,L-亮氨酸的输入由三个动力学上不同的系统控制,包括两个渗透压敏感系统(Liv-I和亮氨酸特异性系统)和一个膜结合系统(Liv-II)。谷氨酸棒状杆菌中,L-亮氨酸的输入主要由BrnQ介导。输出系统方面,谷氨酸棒状杆菌中L-亮氨酸通过BrnFE系统输出,而大肠杆菌中则通过LeuE和YgaZH系统输出。调控这些转运系统的基因工程是提高L-亮氨酸产量的重要策略。

4. L-亮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
L-亮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在微生物中具有多样性。在大肠杆菌中,ilvGmedA和ilvBN操纵子通过转录衰减(transcriptional attenuation)调控,而ilvIH操纵子则受亮氨酸响应调控蛋白(leucine-responsive regulatory protein, LRP)调控。谷氨酸棒状杆菌中,ilvBNC操纵子通过转录衰减调控,而leuA基因则受亮氨酸调控。这些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通过代谢工程提高L-亮氨酸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5. 代谢工程在L-亮氨酸生产中的应用
代谢工程技术在构建高产L-亮氨酸菌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策略包括:
- 去除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和转录衰减: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工程手段,去除L-亮氨酸对关键酶的反馈抑制,并解除转录衰减。
- 增强前体代谢通量:通过基因敲除或过表达,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并提高前体物质的供应。
- 提高L-亮氨酸耐受性和转运能力: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菌株对L-亮氨酸的耐受性,并增强其转运能力。
- 改变底物和酶的特异性: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变酶对底物的特异性,从而将代谢通量导向L-亮氨酸的合成。

6.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
- 改善氧化还原平衡:通过代谢工程手段,优化NADPH的供应,从而提高L-亮氨酸的产量。
- 蛋白质工程: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改变酶的性质和功能,从而优化L-亮氨酸的合成途径。
- CRISPR/Cas系统在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利用CRISPR/Cas系统,高效地进行基因组编辑,从而构建高产L-亮氨酸菌株。

意义与价值
本文系统综述了L-亮氨酸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以及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提高其产量的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文章不仅总结了当前的研究进展,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构建高产L-亮氨酸菌株,将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对L-亮氨酸的快速增长需求。

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
- 系统总结了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
- 详细介绍了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提高L-亮氨酸产量的策略,并总结了当前的研究进展。
-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结合了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展望了其在L-亮氨酸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不仅对L-亮氨酸的代谢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其他氨基酸的代谢工程研究提供了借鉴。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