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期刊: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DOI:10.7503/cjcu20220728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杨翠云杨成浩撰写,两位作者均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论文发表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23年第44卷第5期。

主题与背景

本文的主题是钠离子电池(Sodium-Ion Batteries, SIBs)硬炭(Hard Carbon, HC)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钠离子电池因其丰富的钠资源、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低温性能,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的重要补充,尤其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钠离子的半径较大,导致其在负极材料中的插层反应面临更大的挑战。硬炭材料因其优异的储钠性能和较低的成本,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

本文从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瓶颈出发,综述了硬炭材料的特性、储钠机理及其功能化设计策略,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主要内容

1. 硬炭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钠位点

硬炭材料是一种无定型碳材料,具有扩展的碳层间距和复杂的微观结构。其储钠位点主要包括: 1. 表面开放孔吸附储钠:提供放电初始阶段的斜坡容量,具有快速的动力学反应。 2. 类石墨层上的缺陷位点储钠:提供斜坡容量,具有较高的离子扩散率。 3. 类石墨层间的插层储钠:受碳层间距影响,提供平台区域容量。 4. 闭合孔穴填充储钠:提供接近金属钠电位的平台区域容量。

2. 硬炭材料的储钠机理

硬炭的储钠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型: 1. “插层-填充”模型:钠离子首先嵌入类石墨层,随后填充孔穴。 2. “吸附-插层”模型:表面或缺陷位点的吸附提供斜坡容量,插层提供平台容量。 3. “吸附-填充”模型:斜坡容量由吸附提供,平台容量由孔穴填充提供。 4. “三阶段”模型:包括吸附、插层和填充三个过程。

3. 硬炭材料功能化设计策略

为实现硬炭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商业化应用,本文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 1. 形貌设计:通过控制前驱体和合成工艺,优化硬炭的几何形态和多孔结构。 2. 结构调控:通过缺陷工程、孔隙结构调控和层间距优化,提升储钠性能。 3. 表面化学:引入电化学活性官能团或进行化学预吸附,改善电极动力学。

4. 电解液工程

电解液对硬炭负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和溶剂化结构。通过优化电解液成分和添加剂,可以有效调控SEI膜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提高硬炭负极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未来发展与挑战

尽管硬炭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1. 首次库仑效率(ICE)低:主要由于电解液的不可逆分解和钠离子被缺陷捕获。 2. 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不足:硬炭的低导电性和SEI膜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高倍率性能。 3. 结构一致性难以控制:硬炭的微观结构复杂,难以实现精准调控。 4. 振实密度低:影响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硬炭材料的结构设计、电解液优化以及储钠机理的深入探索,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论文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系统总结了硬炭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功能化设计和电解液优化的策略,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硬炭材料的开发不仅有助于降低钠离子电池的成本,还能缓解锂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

  1. 全面的综述:本文详细介绍了硬炭材料的微观结构、储钠机理及功能化设计策略,涵盖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 多角度的优化策略:从形貌设计、结构调控到电解液工程,提出了多种提升硬炭性能的方法。
  3. 未来展望:结合当前研究瓶颈,提出了硬炭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硬炭材料的深入研究,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