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项由Yun-Peng Xie、Jun-Bo Wen、Chang-Wang Pan、Guang-Xiong Duan、Lan-Yun Li和Xing Lu等研究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的研究,该研究发表在2019年8月的《Crystal Growth & Design》期刊上。文章题为《Assembly of Cu(I) Alkynyl Complexes: From Cluster to Infinite Cluster-Based Framework》,主要探讨了铜(I)炔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多样性。
近年来,铜(I)、银(I)和金(I)炔基簇合物因其结构多样性和光物理性质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光电子学和发光信号领域的潜在应用。炔基基团不仅可以作为良好的σ-供体和弱π-受体配体,还可以通过pπ-dπ重叠与金属原子形成良好的π供体。尽管银(I)和金(I)炔基簇合物已有大量报道,但铜(I)炔基簇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由于铜(I)离子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且铜(I)炔基配合物的溶解性较差,导致分离离散簇合物较为困难。因此,开发有效的铜(I)炔基簇合物合成策略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合成并表征三种新的铜(I)炔基配合物,探讨其结构多样性及其在光物理性质方面的表现。具体目标包括: 1. 合成高核铜(I)炔基簇合物,并研究其结构特征。 2. 探索氰基桥联的铜(I)炔基簇合物框架的构建方法。 3. 研究这些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尤其是发光行为。
研究团队通过铜粉、硝酸铜(II)和叔丁基乙炔(tBuC≡CH)作为起始材料,在甲醇或甲醇/乙腈混合溶剂中进行反应,合成了三种新的铜(I)炔基配合物: 1. [Cu14(tBuC≡C)10(NO3)4(MeOH)2]·H2O (1):通过单晶X射线分析,发现该配合物由Cu14核组成,通过σ-和π-键合的叔丁基乙炔基和硝酸盐稳定。 2. Cu15(tBuC≡C)14(NO3) (2):该配合物由Cu15核组成,结构类似于1,但在无水条件下合成。 3. [Cu14(tBuC≡C)8(NO3)2(CN)4]n (3):该配合物展示了一个三维氰基桥联的铜(I)炔基簇合物框架,其中氰基(CN⁻)被认为是在温和溶剂热条件下通过铜(I)介导的乙腈C-C键断裂反应生成的。
本研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成功合成了三种新的铜(I)炔基配合物,并详细解析了其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特别是配合物3的三维氰基桥联框架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铜(I)炔基配合物的化学,还为光电子学和发光材料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