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酸性条件下内源性蛋白水解对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肌原纤维结构变化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由Fang Yang、Wenshui Xia、Turid Rustad、Yanshun Xu和Qixing Jiang共同完成,分别来自中国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挪威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该研究于2016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
鱼类及其制品的质地在凝胶化过程中对其质量和价格具有重要影响。发酵是改善鱼类制品凝胶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发酵过程中,由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乳酸的积累导致pH值下降,进而引起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形成三维有序网络结构,从而赋予鱼类制品弹性和良好的口感。然而,酸性条件下的内源性蛋白水解对肌原纤维结构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光谱技术探讨酸性条件下内源性蛋白水解对鲢鱼肌原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
研究分为三个实验组:对照组(C)、酸化组(AG)和内源性蛋白酶组(EG)。每组实验均使用鲢鱼背肌制备肌原纤维蛋白和内源性蛋白酶提取物。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三组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肌原纤维结构变化。
研究表明,pH值的下降增加了肌原纤维蛋白的平均疏水性,但降低了表面疏水性,这可能是由于酪氨酸等芳香族残基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所致。内源性蛋白酶能够水解部分残基,导致疏水氨基酸残基暴露于极性环境中,从而降低了疏水相互作用,导致凝胶强度下降。此外,酸化和内源性蛋白酶处理均未导致新的二硫键形成,且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增加,这进一步解释了内源性蛋白酶对凝胶强度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通过光谱技术揭示了酸性条件下内源性蛋白水解对鲢鱼肌原纤维结构的影响,为理解鱼类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质地变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对优化鱼类制品的发酵工艺、改善其质地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还通过拉曼光谱分析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发现酸化和内源性蛋白酶处理均导致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增加,这为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结构变化与凝胶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之,本研究通过多光谱技术的综合应用,深入探讨了酸性条件下内源性蛋白水解对鲢鱼肌原纤维结构的影响,为鱼类制品的发酵工艺优化和质地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