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Zixuan Xie、Xiaoheng Ji、Xu Zeng、Daiki Shimizu、Takayuki Tanaka、Yutao Rao、Mingbo Zhou、Ling Xu、Atsuhiro Osuka和Jianxin Song等作者共同完成,研究团队主要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京都大学合成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以及分子工程系。该研究于2025年1月6日发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期刊上,题为《Cation radicals, borenium cations, and a dication from the oxidation of B-tolyl BIII subporphyrins》。本文报道了一种通过氧化B-甲苯基BIII亚卟啉合成阳离子自由基、硼鎓阳离子和二价阳离子的新方法,并详细探讨了其反应机制和结构特性。
BIII亚卟啉(BIII subporphyrins)是一类具有14π电子芳香性的大环化合物,自2006年首次合成以来,因其独特的碗状结构和光学、电子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类化合物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中表现出超过10%的效率,并且具有易于取代的轴向基团、较高的S2荧光效率以及形成B-氢化物的能力。然而,BIII亚卟啉硼鎓阳离子(borenium cations)的合成一直依赖于使用[Et3Si]+[CH6B11Br6]−作为特殊试剂,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且限制了相关化学的研究进展。因此,开发一种更简便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氧化B-甲苯基BIII三芳基亚卟啉,成功合成了硼鎓阳离子、阳离子自由基和二价阳离子。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1. 氧化反应:将B-甲苯基BIII三芳基亚卟啉(1a-d)与氧化剂(如三(4-溴苯基)铵六氯锑酸盐或AgSbF6)在二氯甲烷中反应,生成相应的阳离子自由基。 2. 结构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确认了硼鎓阳离子和阳离子自由基的平面结构。例如,2a-SbCl6的晶体结构显示其具有近乎平面的几何构型。 3. 光谱分析: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 spectroscopy)监测反应过程中的光谱变化,证实了阳离子自由基的形成及其后续转化。 4. 反应机制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阳离子自由基通过均裂解离生成硼鎓阳离子的反应路径,并计算了不同取代基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氧化B-甲苯基BIII亚卟啉,成功合成了硼鎓阳离子、阳离子自由基和二价阳离子,并系统研究了其反应机制和结构特性。该研究不仅为BIII亚卟啉化学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还为相关功能材料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新型BIII亚卟啉硼鎓阳离子物种及其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