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G. Potjewyd、P.J. Day、S. Shangula、G.P. Margison和A.C. Povey等作者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17年的《Neurotoxicology》期刊。该研究的主要机构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中心和曼彻斯特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β-甲基氨基-L-丙氨酸(BMAA)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探讨其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具有神经毒性的烷基化剂的可能性,并提出了BMA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BMAA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已被证明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具有神经毒性,并与关岛地区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帕金森-痴呆复合症(ALS-PDC)有关。BMAA主要通过食物链中的生物积累进入人体,尤其是通过食用含有BMAA的苏铁种子及其相关动物。尽管BMAA的神经毒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表明,BMAA可以通过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形成β-氨基甲酸酯,进而模拟谷氨酸的作用,激活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性毒性。此外,BMAA还可能被错误地整合到人类蛋白质中,导致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这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研究假设BMAA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一种烷基化剂,进而对DNA造成损伤,并引发神经毒性。这一假设基于天然氨基酸可以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有毒的烷基化剂,而BMAA在结构上与这些氨基酸相似。
研究分为三个主要实验步骤:亚硝化BMAA的生成及其烷基化能力的检测、DNA损伤的评估以及细胞毒性实验。
亚硝化BMAA的生成与烷基化能力检测
研究首先通过化学方法将BMAA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亚硝化BMAA(N-BMAA)。随后,使用4-(对硝基苄基)吡啶(NBP)捕获实验检测N-BMAA的烷基化能力。NBP是一种常用的烷基化剂检测试剂,能够与烷基化剂形成蓝色产物。实验结果显示,N-BMAA在NBP捕获实验中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烷基化能力,且其烷基化能力显著高于亚硝化丙氨酸(N-丙氨酸)。
DNA损伤评估
为了评估N-BMAA对DNA的损伤作用,研究使用了质粒切口实验。实验将N-BMAA与超螺旋质粒DNA共同孵育,通过凝胶电泳检测DNA单链断裂的形成。结果显示,N-BMAA能够显著增加质粒DNA的切口数量,表明其具有DNA损伤能力。相比之下,BMAA本身对DNA的损伤作用较弱。
细胞毒性实验
最后,研究评估了N-BMA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的毒性作用。通过荧光法检测细胞活力,研究发现N-BMAA在低浓度下即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而BMAA在相同条件下毒性较弱。这一结果表明,N-BMAA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显著高于BMAA本身。
研究结果表明,BMAA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的N-BMAA是一种强效的烷基化剂,能够引起DNA单链断裂,并对神经细胞产生显著的毒性。这一发现为BMAA的神经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即BMAA可能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烷基化剂,进而对DNA造成损伤,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此外,研究还指出,BMAA的亚硝化反应可能在胃肠道内发生,尤其是在微生物群的催化下。这一过程可能生成多种烷基化剂,从而增加人类暴露于神经毒性物质的风险。这一发现为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首次证明了BMAA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一种具有DNA损伤能力的烷基化剂,并揭示了其在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作用。这一发现为BMAA的神经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BMAA的亚硝化反应可能在ALS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胃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催化下。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揭示了BMAA通过亚硝化反应生成烷基化剂的机制,并证明了其对DNA和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BMAA的神经毒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BMAA亚硝化反应在人体内的发生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具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