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报告: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Rongli Fan、Changhao Liu、Zhonghua Li、Huiting Huang、Jianyong Feng、Zhaosheng Li和Zhigang Zou。他们来自南京大学的协作创新中心、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及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该研究于2024年2月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
氢能长期以来被视为实现碳中和和可持续未来的关键能源载体。通过电解海水(一种无限的水源)生产氢气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途径,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的驱动下。然而,由于海水中复杂的离子环境,直接电解海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氯气析出、电极腐蚀以及其他副反应。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电解海水的电催化剂,以推动绿色氢能的生产。
研究首先通过水热法在镍泡沫(NF)基底上沉积了CoFe-LDH(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通过调节Co:Fe的摩尔比(3:1、2:2或1:3),确定了2:2的比例在碱性模拟海水中表现出最高的氧析出反应(OER)稳定性。随后,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CoFe-CI(CI代表插层的碳酸根离子)纳米片进行了详细表征。
研究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了CoFe-CI@GQDs/NF电极的OER活性,发现其在碱性模拟海水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该电极在100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仅需255 mV的过电位,并且在1.25 A 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2800小时。
通过原位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揭示了CoFe-CI@GQDs/NF电极在OER过程中的动态表面重构机制。结果表明,电极表面形成的CoOOH相是OER的活性物种,并且通过晶格氧机制(LOM)参与反应。
研究组装了CoFe-CI@GQDs/NF-CoFe-CI@GQDs/NF电解槽,并将其与三结太阳能电池(GaInP2/InGaAs/Ge)连接,实现了无偏压的太阳能驱动海水电解。该装置在30倍太阳光强度下实现了18.1%的太阳能-氢能转换效率(STH),并在高工作电流(>440 mA)下稳定运行超过200小时。
CoFe-CI@GQDs/NF电极在碱性模拟海水中表现出优异的OER活性和稳定性,能够在1.25 A 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2800小时。其法拉第效率接近100%,表明其具有极高的OER选择性。
通过原位拉曼光谱和XPS分析,研究揭示了CoFe-CI@GQDs/NF电极在OER过程中动态形成的CoOOH相是其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DFT计算进一步表明,Co位点是OER的主要活性位点,并且吸附物演化机制(AEM)在OER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研究组装的太阳能驱动海水电解装置在30倍太阳光强度下实现了18.1%的STH效率,并在高工作电流下稳定运行超过200小时。这一性能优于大多数先前报道的太阳能驱动水分解装置。
本研究通过调控CoFe-LDH的金属组成、插层碳酸根离子以及表面锚定石墨烯量子点(GQDs),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且耐腐蚀的OER电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够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电解海水,为绿色氢能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此外,研究还展示了太阳能驱动海水电解装置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为实现可持续能源未来迈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还探讨了CoFe-CI@GQDs/NF电极在氢析出反应(HER)中的表现,发现其同样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这为开发双功能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本研究通过创新的材料设计和反应机理研究,为海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显著的学术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