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Shizhou Wu、Boquan Qin等作者共同完成,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与骨科研究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该研究于2023年4月29日在线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nzyme-responsive microneedle patch for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accelerated healing of diabetic wounds”。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由于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如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血管生成失调等,常常难以愈合。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等病原菌的感染,进一步加剧伤口愈合的难度。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同时应对多重病理机制,因此开发一种多功能、高效的伤口敷料成为迫切需求。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透明质酸甲基丙烯酸酯(HAMA)和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多功能微针贴片,通过酶响应性释放抗菌剂和生长因子,有效控制感染并加速糖尿病伤口的愈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的微针贴片,其结构包括: - 海藻酸钠(SA)保湿层:用于维持伤口渗出液的湿度平衡。 - 壳聚糖粘附层:确保微针贴片能够牢固地附着在伤口上。 - HAMA/CMCS核壳结构微针:HAMA外壳含有氧化石墨烯(GO)和反义RNA(asyycf),CMCS核心则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微针的制备过程包括: 1. SA保湿层的制备:通过3%海藻酸钠与3%氯化钙交联10分钟形成。 2. 壳聚糖粘附层的制备:将20%壳聚糖浆涂在SA层的一侧。 3. 微针的制备:使用PDMS模具,通过离心法将HAMA水凝胶与GO-asyycf溶液混合,形成微针的外壳;随后将含有bFGF的CMCS核心注入模具,形成微针的核心。
研究团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流变学测试等方法对微针贴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机械强度,能够穿透500微米厚的生物膜。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团队评估了微针贴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含有GO-asyycf的微针贴片能够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并破坏生物膜结构。
研究团队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进行了伤口愈合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含有GO-asyycf和bFGF的微针贴片能够显著加速伤口的愈合,促进血管生成和胶原蛋白的合成。
微针贴片中的GO-asyycf能够通过反义RNA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yycfg通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和细菌的毒性。此外,GO的物理切割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抗菌效果。
微针贴片中的bFGF能够持续释放,促进血管生成、胶原蛋白合成和免疫调节,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含有bFGF的微针贴片能够显著提高伤口的愈合速度。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团队验证了微针贴片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微针贴片对细胞和组织的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微针贴片,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伤口的感染并加速愈合。该贴片通过酶响应性释放抗菌剂和生长因子,实现了对多重病理机制的协同治疗。这一研究为糖尿病伤口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微针贴片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此外,研究团队还探讨了微针贴片在免疫调节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本研究为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