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304不锈钢在氯离子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期刊:int. j. electrochem. sci.DOI:10.20964/2021.02.01

本文由Yu Zhang、Changdi Yang、Lin Zhao和Jiwen Zhang共同撰写,分别来自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该研究于2020年12月31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上,文章编号为210251,DOI为10.209642021.02.01。研究主题为304不锈钢在含氯离子(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研究背景

304不锈钢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石化、造船、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然而,在含有Cl-等卤素离子的环境中,304不锈钢表面形成的保护膜容易被破坏,导致严重的点蚀(pitting corrosion),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点蚀的破坏性和危险性远高于均匀腐蚀,但其检测和控制更为复杂。因此,研究304不锈钢在含Cl-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开路电位(open-circuit potential)、交流阻抗(AC impedance)和循环伏安曲线(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等方法,探讨不同Cl-浓度和特定Fe3+浓度下304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特别是Cl-对钝化膜(passive film)的破坏作用及其对点蚀的影响。

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厚度为3mm的304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化学成分包括C 0.055%、Si 0.44%、Mn 1.21%、S 0.003%、Cr 18.28%、Ni 8.13%,其余为Fe。板材被切割成10 mm × 10 mm × 3 mm的试样,非工作表面用环氧树脂封装,保留10 mm × 10 mm的电极工作表面。

电化学测试

实验使用CS350电化学工作站,采用标准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为304不锈钢,辅助电极为Pt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实验包括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开路电位测试持续48小时,循环伏安曲线扫描范围为-0.8 V至+2.0 V,扫描速率为5 mV/s。EIS测试的交流信号幅值为5 mV,频率范围为105至10-2 Hz。

实验结果与讨论

开路电位-时间曲线(OCP)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l-浓度的增加,304不锈钢的钝化膜稳定性下降。在初始阶段,电位迅速上升,表明钝化膜的形成。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电位逐渐稳定,但在后期,Cl-破坏了钝化膜的完整性,导致电位下降。不同Cl-浓度的溶液中,钝化膜的破坏时间不同,高浓度Cl-溶液中的钝化膜破坏更早。

循环伏安曲线

循环伏安曲线显示,随着Cl-浓度的增加,304不锈钢的点蚀电位(Eb)下降,表明材料的耐点蚀能力减弱。在低浓度Cl-溶液中,钝化膜的破坏较慢,而在高浓度Cl-溶液中,钝化膜的破坏速度加快。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钝化膜的修复能力减弱,点蚀更容易发生。

电化学阻抗谱(EIS)

EIS结果显示,在浸泡初期,钝化膜对点蚀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Cl-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逐渐增强,腐蚀加剧。浸泡12小时后,钝化膜破裂,点蚀从亚稳态向稳态转变。

结论

  1. 随着溶液中Cl-浓度的增加,304不锈钢钝化膜的稳定性下降,耐点蚀能力减弱。电位-时间曲线表明,点蚀的孕育过程可以用指数关系描述。
  2. 在浸泡初期,奥氏体不锈钢的钝化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Cl-的腐蚀,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Cl-破坏了钝化膜的完整性,最终导致明显的点蚀。

研究亮点

  1. 本研究通过多种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304不锈钢在含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揭示了Cl-浓度和浸泡时间对钝化膜破坏和点蚀的影响。
  2. 研究结果对理解304不锈钢在含Cl-环境中的腐蚀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工业应用中材料的选型和腐蚀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价值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304不锈钢腐蚀行为的理解,还为相关工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特别是在含Cl-环境中的材料选择和腐蚀防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