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双印迹纳米颗粒用于乳腺癌的膜到核药物递送

期刊:Advanced ScienceDOI:10.1002/advs.202309976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生成的学术报告:

研究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Pankaj Singla、Thomas Broughton、Mark V. Sullivan、Saweta Garg、Rolando Berlinguer-Palmini、Priyanka Gupta、Katie J. Smith、Ben Gardner、Francesco Canfarotta、Nicholas W. Turner、Eirini Velliou、Shoba Amarnath和Marloes Peeters。研究团队来自多个机构,包括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以及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该研究于2024年发表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

学术背景

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2020年新增病例达230万例,占所有癌症诊断的1/8。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通常由乳腺上皮细胞的多种基因突变引起。其中,约70%的乳腺癌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R+),即癌细胞依赖雌激素激素生长。雌激素受体α(ERα)是乳腺癌发生和增殖的关键转录因子,不仅在细胞核中表达,也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存在。传统治疗方法如内分泌疗法和化疗药物(如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问题。因此,开发高效且靶向的药物递送系统成为癌症治疗中的关键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创新的双印迹技术(Double Imprinting Approach)开发一种超分子药物递送系统,即分子印迹纳米颗粒(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particles, Nanomips),以实现靶向递送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至ERα阳性的乳腺癌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研究流程

  1. Nanomips的合成与表征
    研究团队采用固相合成法(Solid-Phase Synthesis)制备了靶向ERα的Nanomips。首先,将ERα的线性表位序列(Cys-SHSLQKYYITGEAEGFPA-TV)与硅烷化玻璃珠共价结合,作为印迹模板。随后,将功能单体(如N-异丙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丙烯酸等)与荧光标记单体(Fluorescein-O-Methacrylate)和DOX混合,通过聚合反应形成Nanomips。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对Nanomips的尺寸和形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其粒径在120-170 nm之间,且具有球形结构。

  2. DOX的负载与释放
    DOX通过扩散机制被负载到Nanomips中,负载效率为57.6%-64.43%。通过紫外光谱(UV-Vis Spectroscopy)测定DOX的负载量,并在生理pH条件下(PBS, pH 7.4)评估其释放行为。结果显示,DOX在72小时内持续释放,避免了突释效应,从而减少了副作用。

  3. Nanomips的结合性能与选择性
    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评估Nanomips与ERα蛋白及其表位的结合亲和力。结果显示,Nanomips对ERα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10.8 nM,与商业抗体的亲和力相当。此外,Nanomips对非靶标表位的选择性显著降低,表明其具有高度特异性。

  4. 体外细胞结合与细胞毒性评估
    研究团队使用两种乳腺癌细胞系(ERα阳性的MCF-7和ERα阴性的MDA-MB-231)评估Nanomips的细胞结合能力和细胞毒性。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Nanomips在细胞中的内化和核转运。结果显示,Nanomips在MCF-7细胞中的结合和内化显著高于MDA-MB-231细胞。MTT实验表明,DOX-Nanomips在72小时内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达到80%,而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仅为15%。

  5. 3D癌症模型中的评估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肿瘤微环境,研究团队在3D多孔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支架中培养了MCF-7细胞,并评估了Nanomips的穿透能力和抗癌活性。结果显示,Nanomips能够有效穿透3D模型并在其中释放DOX,显著降低了MCF-7细胞的存活率。

主要结果

  1. Nanomips的合成与表征
    Nanomips的粒径为120-170 nm,具有球形结构,DOX负载效率高达64.43%。

  2. DOX的释放
    DOX在72小时内持续释放,避免了突释效应。

  3. 结合性能与选择性
    Nanomips对ERα的Kd为10.8 nM,与非靶标表位的结合亲和力显著降低。

  4. 体外细胞结合与细胞毒性
    Nanomips在MCF-7细胞中的结合和内化显著高于MDA-MB-231细胞,DOX-Nanomips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达到80%。

  5. 3D癌症模型中的评估
    Nanomips能够有效穿透3D模型并在其中释放DOX,显著降低了MCF-7细胞的存活率。

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印迹技术的Nanomips,能够高效靶向递送DOX至ERα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并在3D癌症模型中展示了其显著的抗癌活性。该研究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展示了Nanomips在其他癌症类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
    通过双印迹技术实现了Nanomips的高效靶向递送,首次报道了膜到核的药物递送行为。

  2. 高效性与选择性
    Nanomips对ERα的亲和力与商业抗体相当,且具有高度选择性。

  3. 3D癌症模型的应用
    在3D癌症模型中验证了Nanomips的穿透能力和抗癌活性,为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更真实的实验平台。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研究还展示了Nanomips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未来开发更多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