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tube Fillers》是由Vikas Mittal编辑的一本学术著作,由Wiley-VCH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该书聚焦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的表面功能化技术及其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系统性地总结了非共价和共价修饰方法,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全书共13章,由多位学者合作完成,涉及碳纳米管表面改性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及实际应用。
主要作者与机构
- 编辑Vikas Mittal:就职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BASF SE公司聚合物研究部门,同时兼任阿联酋石油研究所的化学工程项目。
- 其他贡献者:包括来自美国、希腊、新加坡、中国等多国研究机构的学者,如Chao Gao(浙江大学)、Daxiang Cui(上海交通大学)、Nikos Hadjichristidis(雅典大学)等。
核心主题与学术背景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质,被视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填料。然而,其疏水性和易团聚特性导致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差,限制了实际应用。本书的核心目标是系统阐述如何通过表面修饰解决这一问题,重点包括:
1. 非共价修饰:通过物理吸附(如聚合物包裹、π-π堆叠)实现功能化,保留碳管本征性质。
2. 共价修饰:通过化学反应(如酸氧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入官能团,增强与聚合物的界面结合。
3. 应用导向:探讨功能化碳管在生物传感、电子器件、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潜力。
主要章节与观点
1. 非共价修饰技术
- 聚合物包裹法:如Chapter 2中,Vaibhav Jain等提出通过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LbL)技术,利用聚电解质交替吸附在碳管表面,形成可控的多层结构。例如,用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酸(PAA)构建的涂层可进一步负载金纳米颗粒(Chapter 11)。
- π-π堆叠:Chapter 3中,Petar Petrov等利用嵌段共聚物的芘基团与碳管侧壁的π电子相互作用,实现稳定分散。例如,含芘的聚苯乙烯-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可显著提高碳管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 生物分子修饰:Chapter 7提到,Ramaiyan Kannan等通过胺基化碳管与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开发了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
2. 共价修饰技术
- 酸氧化与酰氯化:Chapter 6中,Daxiang Cui团队通过硝酸氧化在碳管表面引入羧基,再与硫醇化金纳米颗粒共价连接,构建了纳米杂化材料(图1.10)。
- 活性聚合方法: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Chapter 9详细介绍了Chao Gao团队通过ATRP从碳管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厚度可调控至3.8–14 nm(图1.13)。
- 阴离子聚合:Chapter 8中,Georgios Sakellariou等利用环氧化物开环聚合在碳管表面接枝聚醚,改善了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
3. 理论模拟与表征
- 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力学计算:Chapter 5中,Kausala Mylvaganam等通过模拟碳管在张力、弯曲等机械变形下的化学反应活性,预测了氟化或羧基化修饰的最佳位点。
- 表征技术:包括拉曼光谱(Raman)分析D峰/G峰强度比以评估缺陷密度(Chapter 7)、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表面氮碳比以量化胺基化程度。
4. 应用案例
- 生物医学:Chapter 10显示,PEI接枝的碳管可高效递送DNA至细胞,且细胞毒性显著降低。
- 复合材料:Chapter 11中,等离子体沉积马来酸酐薄膜的碳管与环氧树脂复合后,拉伸强度提升40%。
- 电子器件:Chapter 4指出,共轭聚合物(如P3HT)修饰的碳管可用于制备柔性导电薄膜。
学术价值与亮点
- 全面性:首次系统整合了碳管表面修饰的物理与化学方法,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工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 创新方法:如Chapter 13提出的偶极环加成反应(Dipolar Cycloaddition),为碳管有机功能化提供了新思路。
- 跨学科性:结合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为设计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范式。
总结
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碳管功能化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其核心贡献在于:
- 明确了不同修饰方法的优缺点(如非共价修饰保留电学性能,共价修饰增强力学界面);
- 提供了可复制的实验方案(如ATRP接枝的详细步骤);
- 展望了碳管在能源、医疗等领域的产业化潜力。对于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