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铀酰过氧化物矿物的结构研究

期刊:American Mineralogist

类型a

作者与发表信息
这篇研究由Peter C. Burns和Karrie-Ann Hughes完成,他们隶属于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土木工程与地质科学系。该研究发表在《American Mineralogist》期刊上,时间是2003年。

学术背景
铀酰矿物因其结构和化学多样性而备受关注(Burns 1999)。它们在理解铀矿床的形成、锕系元素在非饱和带中的迁移以及核废料在地质储存库(如内华达州尤卡山)中的风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Frondel 1958; Buck et al. 1996; Roh et al. 2000; Wronkiewicz et al. 1996; Finch et al. 1999)。尽管化学组成看似简单,但铀酰过氧化物矿物studtite(化学式为UO4·4H2O)和metastudtite(化学式为UO4·2H2O)却因其独特的性质引人注目——它们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天然过氧化物矿物。本研究旨在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studtite的晶体结构,并揭示其作为过氧化物矿物的独特性。

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收集与筛选
    研究团队从德国Krunkelbach地区采集了含有studtite的样本。这些样本以薄针状晶体形式存在,通常呈弯曲形态。研究人员使用偏光显微镜选择晶体,并对多个晶体进行了初步测试。大多数晶体要么无法产生显著衍射信号,要么产生模糊的衍射斑点和较差的反射轮廓。最终,研究团队选择了一块尺寸为200 × 20 × 5 μm的优质晶体进行详细分析。

  2. 数据收集
    使用Bruker三圆衍射仪配备APEX CCD探测器和MoKα辐射源,在室温下收集了完整的衍射数据。实验中,晶体到探测器的距离设置为4.67 cm,帧宽度为0.3°(ω),每帧计数时间为10秒。衍射数据范围覆盖至69° 2θ角。

  3. 数据分析
    初步分析显示,晶胞参数为a = 11.82 Å, b = 6.75 Å, c = 4.24 Å, β = 93.3°,与Cejka等人(1996)和Walenta(1994)的结果一致。然而,尝试基于此晶胞解构结构失败后,研究团队重新评估数据并发现需要更大的C心晶胞。最终,晶胞参数被修正为a = 14.068(6) Å, b = 6.721(3) Å, c = 8.428(4) Å, β = 123.356(6)°,体积V = 665.7(3) ų,空间群为C2/c。总共收集了6416个反射数据,其中1398个为独立反射,716个被视为可观测反射(|Fo| ≥ 4σF)。数据处理使用了Bruker程序SAINT进行洛伦兹校正、极化校正和背景效应校正,并通过SADABS程序对吸收效应进行了半经验校正。

  4. 结构解析与精修
    结构解析使用了Bruker SHELXTL版本5软件包。在精修过程中,所有原子的位置参数和非氢原子的各向异性位移参数均被优化,同时采用加权方案对结构因子进行调整。O-H键长在精修过程中被约束为约0.98 Å。最终,R1值达到3.66%,wR2值为7.60%。

主要结果
1. 晶体结构特征
研究明确证明studtite是一种过氧化物矿物。其结构包含U⁶⁺阳离子、O²⁻阴离子、H₂O分子以及(O₂)²⁻过氧化物基团。结构公式为(UO₂)(O₂)(H₂O)₂₂,这与之前接受的化学式UO₄·4H₂O等价。
晶体结构中包含一个对称独立的U⁶⁺阳离子和四个氧原子,其中两个氧原子(O3和O4)对应于H₂O分子。一对对称等效的O₂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过氧化物基团,O-O键长为1.46(1) Å。U⁶⁺阳离子与两个O₁原子强烈键合,形成线性的(UO₂)²⁺铀酰离子。此外,U⁶⁺还与六个氧原子键合,这些氧原子位于扭曲的六边形双锥体的赤道顶点,其中四个为过氧化物基团的氧原子,另外两个为H₂O分子的氧原子。

  1. 聚合模式与氢键网络
    铀酰多面体通过共享过氧化物基团的赤道边发生一维聚合,形成沿[001]方向延伸的链。相邻链之间仅通过氢键连接,氢键从链间位置的O4原子延伸到其他原子。O3原子提供的氢键被两个对称不同的O4原子接受,而O4原子则提供两个氢键,分别被相邻链中的O₁原子和过氧化物基团的O₂原子接受。

  2. 与其他铀酰矿物的对比
    大多数铀酰氧化物水合物矿物的结构基于铀酰多面体的二维片层,而studtite则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其铀酰多面体仅在一维方向上发生聚合。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过氧化物基团的存在导致多面体显著扭曲,从而阻碍了二维聚合。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表明,studtite和metastudtite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天然过氧化物矿物,其形成可能依赖于α辐射分解水产生的过氧化物。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核废料在地质储存库中的长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尤卡山等地质储存库中,studtite和metastudtite可能成为核废料风化的重要产物,影响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此外,该研究为探索极端氧化条件下的矿物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亮点
1. 首次确定了studtite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其作为过氧化物矿物的独特性。
2. 发现了铀酰多面体的一维聚合模式,区别于传统铀酰矿物的二维片层结构。
3. 提出了studtite形成的可能机制,即通过α辐射分解水生成的过氧化物参与结晶过程。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指出,metastudtite可能具有与studtite相似的铀酰多面体链结构,但其晶胞参数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大。此外,研究团队强调了辐射在studtite形成中的潜在作用,并建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过氧化物矿物在自然系统中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