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从废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中提取钨和钼的工艺优化研究

期刊:Youke Publishing Co., Ltd.DOI:10.1007/s42864-024-00310-z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单一原创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生成的详细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Jian-Ying Zhao、Pan-Pan Mu、Hao Liu、Svetlana B. Chachina、Xiao-Guang Zhang、Shao-Gang Zhang和Dean Pan。研究团队来自多个机构,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该研究于2024年9月24日被接受,并发表在期刊《Springer》上。

学术背景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资源回收与环境工程,特别是针对废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中钨(W)和钼(Mo)的提取与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金属资源(如钨和钼)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突出。废FCC催化剂中含有高价值的钨和钼,但其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环保且低成本的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氧化处理-碱焙烧-湿磨浸出”工艺,探索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废FCC催化剂中钨和钼的提取技术,并优化其工艺参数。

研究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氧化焙烧预处理:将废FCC催化剂在600℃下氧化焙烧4小时,以去除碳和油残留,并高效转化为金属氧化物。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分析,确定了氧化焙烧的温度和时间。
2. 碱焙烧处理:在氧化焙烧后的材料中加入碳酸钠(Na2CO3),并在850℃至10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碱焙烧。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了最佳的碱焙烧条件为950℃和理论碱量的3倍,以确保钨和钼的完全转化并避免杂质生成。
3. 湿磨浸出实验:将碱焙烧后的材料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放入行星式球磨机中进行湿磨浸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佳浸出条件:颗粒大小为200目、液固比为2.79、湿磨时间为1.18小时、球料比为6.44:1、焙烧时间为114.61分钟。
4. 数据分析:使用Design-Expert 13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溶液中金属的浓度,计算浸出效率。

主要结果
1. 氧化焙烧预处理:TG-DSC分析显示,在450℃至540℃范围内,废FCC催化剂中的有机物燃烧并形成金属氧化物。氧化焙烧后的材料中,硫元素显著减少,钨和钼主要以WO3和MoO3的形式存在。
2. 碱焙烧处理:XRD分析表明,在950℃和理论碱量的3倍条件下,钨和钼完全转化为水溶性的Na2WO4和Na2MoO4。同时,镍钨酸盐(NiWO4)的形成被确定为限制钨浸出的主要因素。
3. 湿磨浸出实验:在最佳条件下,钨和钼的平均浸出率分别达到87.23%和99.50%。通过响应面优化,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工艺参数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 环境影响评估:使用CML2001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分析了整个工艺的环境影响,发现电能消耗对资源消耗潜值(ADP)有显著影响。浸出渣中的铝硅组分可作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用于陶瓷和沸石等高价值材料的制备。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废FCC催化剂中钨和钼的回收工艺,通过“氧化处理-碱焙烧-湿磨浸出”技术,实现了钨和钼的高效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在减少废水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研究还揭示了镍钨酸盐的形成机制,为工业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该研究为废FCC催化剂的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确定了废FCC催化剂中钨和钼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揭示了镍钨酸盐的形成机制。
2. 方法创新:结合氧化焙烧、碱焙烧和湿磨浸出技术,开发了一种高效且环保的回收工艺。
3. 应用价值:该工艺为废FCC催化剂的工业化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分析了整个工艺的环境影响,强调了在未来的研发中应继续探索低能耗和高环境效益的路径。此外,浸出渣的高价值利用也为废FCC催化剂的全面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篇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流程、结果和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