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生成的学术报告:
该研究由Thomas Hix-Janssens、Julia R. Davies、Nicholas W. Turner、Börje Sellergren和Mark V. Sullivan共同完成。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瑞典马尔默大学(Malmö University)的健康与社会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牙科学学院口腔生物学与病理学系,以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化学系。该研究发表于期刊《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于2024年6月20日在线发表。
研究领域为生物传感技术与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的应用。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是一种影响牙齿支持结构(如牙槽骨和结缔组织)的口腔健康问题,是全球治疗成本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牙周病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联。然而,目前缺乏准确的诊断工具来识别牙周病进展高风险人群。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被认为是牙周病进展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其产生的精氨酸特异性蛋白酶(Rgp)和赖氨酸特异性蛋白酶(Kgp)在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对牙周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分子印迹纳米凝胶(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gels, MINs)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牙周病生物标志物(Rgp和Kgp)。通过将Rgp和Kgp的短表位序列固定在磁性纳米颗粒平台上,制备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纳米凝胶,并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进行表征。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微波辅助的溶剂热法合成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以六水合氯化铁(FeCl3·6H2O)为铁源,乙酸钠(NaOAc)为还原剂,乙二醇为溶剂,通过微波加热至200°C,反应20分钟。合成的纳米颗粒经过多次洗涤和干燥后,使用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进行表面修饰,引入氨基基团。
将Rgp和Kgp的表位肽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Thiol-Ene Click Chemistry)固定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具体步骤包括:将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与磺基琥珀酰亚胺基-4-(N-马来酰亚胺甲基)环己烷-1-羧酸酯(Sulfo-SMCC)反应,引入马来酰亚胺基团;随后,将表位肽通过其末端的半胱氨酸残基与马来酰亚胺基团偶联,完成肽的固定。
以N-叔丁基丙烯酰胺(TBAM)、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N-(3-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盐酸盐(AP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合成分子印迹纳米凝胶。聚合反应在40°C下进行,持续过夜。反应完成后,通过磁性分离获得高亲和力的纳米凝胶,并通过洗脱步骤去除未反应的物质。
使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测定纳米凝胶的流体动力学直径,并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评估其与目标肽的结合亲和力。SPR实验中,将纳米凝胶固定在羧甲基葡聚糖修饰的金芯片表面,通过EDC/NHS偶联化学实现共价结合。随后,使用不同浓度的目标肽进行结合实验,记录SPR信号变化。
通过SPR传感器图谱计算纳米凝胶与目标肽的结合动力学参数(如结合常数Ka和解离常数Kd),并绘制校准曲线,推算出理论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此外,还通过细菌培养上清液(包括Rgp敲除株E8、Kgp敲除株K1A和野生型W50-D)验证纳米凝胶在复杂基质中的选择性。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纳米凝胶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能够高效检测牙周病生物标志物Rgp和Kgp。该方法具有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和低检测限,且在复杂基质中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该研究为牙周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展示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研究还探讨了纳米凝胶在电化学平台和多重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开发多功能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思路。此外,研究团队对纳米凝胶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显著提高了纳米颗粒的产率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