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石油焦配煤炼焦的研究学术报告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杜生强、于建建(宝钢集团新疆八钢炼铁分公司)合作完成,发表于《新疆钢铁》2010年第4期(总第116期)。研究聚焦炼焦工艺优化,旨在通过添加远东石油焦(Far East refinery coke)作为惰性物质,改善配煤结构,提升焦炭质量并降低成本。
学术背景
全球炼焦煤资源紧缺,新疆地区煤种以气煤为主,焦煤与瘦煤稀缺。八钢公司配煤结构不合理,焦炭质量长期偏低,主要表现为冷态强度不足、热态强度差(如高气孔率、薄气孔壁)。传统炼焦依赖强粘结性煤(如肥煤、焦煤),但此类煤价格高且供应紧张。远东石油焦因其低灰分(0.37%)、高惰性、价格低廉的特性,成为潜在替代材料。本研究通过40kg试验焦炉,系统探究石油焦的配入量、粉碎细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目标为优化配煤结构,实现降本增效(reduce the cost increase benefit)。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试验煤种与性质分析
- 研究对象:新疆艾矿煤(1818肥煤、1930肥煤、2130焦煤)、青海木里青新煤、山西平遥焦煤、宁夏大武口煤及远东石油焦。
- 煤质分析:艾矿煤活性物质过剩,惰性物质不足,导致焦炭气孔结构缺陷;石油焦无粘结性,属纯惰性物质,需细粉碎以增强与活性物质的结合。
试验设计
关键方法
数据分析
主要结果
1. 细度影响:石油焦粒度≤0.5mm时,焦炭冷态强度(M25)显著提升(较基础配比提高10%-15%),因细颗粒更易被活性物质浸润,减少界面裂纹。
2. 配比优化:石油焦配入量达12%时,焦炭块度均匀、气孔壁增厚,M25达92%(优于基础配比88%);但超过15%时粘结力不足,M10耐磨性恶化。
3. 成本效益:以15%石油焦替代山西煤,配合煤成本降低8%-10%,且焦炭灰分下降0.5%-1%,间接降低高炉焦比2%-3%。
结果逻辑链:细度优化→界面结合力增强→焦炭结构致密化→冷热态强度提升→配比扩大→成本降低。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证实石油焦作为惰性骨架可平衡活性物质过剩问题,提出“细粉碎+梯度配入”的工艺标准。
2. 应用价值:为资源紧张地区提供低成本配煤方案,八钢公司据此实现年降本超千万元。
3. 行业影响:缓解优质炼焦煤依赖,推动石油焦在冶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研究亮点
1. 创新方法:首次系统研究石油焦细度与配比的协同效应,提出≤0.5mm的工业标准。
2. 特殊发现:揭示艾矿煤分子侧链长、成焦速度快导致气孔缺陷的机理,补充了煤岩学理论。
3. 跨学科应用:结合煤化学(coal chemistry)与冶金工艺,优化焦炭微观结构设计。
其他价值
研究引用煤岩学经典理论(如周师庸《应用煤岩学》),为后续惰性物质配煤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总结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试验设计与机理分析,解决了八钢公司焦炭质量瓶颈问题,兼具学术创新性与工业实用性,为类似企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