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熔盐法直接再生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

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作者包括Guanghui Jiang、Yannan Zhang、Qi Meng、Yingjie Zhang、Peng Dong、Mingyu Zhang和Xi Yang。研究团队主要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部分作者还隶属于贵州省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该研究发表于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期刊,2020年12月2日出版。

学术背景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的回收与再生。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使用,其退役数量急剧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将产生50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这些废旧电池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宝贵金属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发高效的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的背景知识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如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直接再生法),以及熔盐(Molten Salts)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基于熔盐法的直接再生技术,用于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再生高性能的LiNi0.5Co0.2Mn0.3O2(NCM523)正极材料。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材料准备与再生
- 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提取NCM523正极材料。具体步骤包括放电、拆解、分离和剥离。
- 将提取的正极材料与不同锂源(LiOH、Li2CO3及其混合物)按化学计量比混合,并在马弗炉中进行两阶段煅烧:第一阶段在440°C下煅烧5小时,第二阶段在850°C下煅烧12小时。
- 使用热重分析(TG/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分析再生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热行为。

  1. 材料表征

    •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
    •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材料表面过渡金属的价态。
  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组装CR2025纽扣电池,测试再生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使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主要结果

  1. 材料再生与结构恢复

    • 使用LiOH-Li2CO3共晶熔盐再生的NCM523材料恢复了原始的层状结构,且表面和内部的岩盐相完全转变为层状相。
    • XRD分析表明,再生材料的(003)峰与标准峰对应,且i(003)/i(104)值达到1.262,表明阳离子混合度较低。
  2. 电化学性能

    • 再生材料在1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46.3 mAh g⁻¹,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9.06%。
    • 倍率性能测试显示,再生材料在5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为120.3 mAh g⁻¹,容量保持率为75.3%。
    • CV和EIS分析表明,再生材料的电极极化较小,结构稳定性较高。

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LiOH-Li2CO3共晶熔盐的直接再生技术,用于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再生高性能的NCM523正极材料。再生材料不仅恢复了原始的晶体结构,还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该技术具有安全、无毒、能耗低的特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LiOH-Li2CO3共晶熔盐可以有效恢复NCM523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并显著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方法创新:首次提出使用LiOH-Li2CO3共晶熔盐进行正极材料的直接再生,避免了高压条件和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3. 应用价值:该技术为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通过GSAS软件对XRD数据进行了Rietveld精修,进一步验证了再生材料的晶体结构。此外,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揭示了再生过程中熔盐的形成和锂离子的扩散行为,为优化再生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是对该研究的全面报告,旨在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的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