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强粘结性烟煤粘结指数测定影响因素研究

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矿业类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j

本研究由王文亮和李宏图(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完成,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洁净煤技术》2007年第13卷第6期。论文题为《强粘结性烟煤粘结指数测定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煤炭工业中烟煤粘结性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粘结指数(G值)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分院提出的核心参数,用于表征烟煤粘结性和结焦性,其测定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 15447-1997。研究团队针对强粘结性烟煤(G值>40)在实际检测中存在的测值范围受限、分辨率不足等问题,系统探究了试样粒度组成、焦化时间及煤样/无烟煤配比三个关键因素对G值的影响机制。

学术背景

煤炭粘结性评价直接影响焦化工业原料选择和工艺优化。现有标准方法对强粘结煤(如气煤、肥煤)的分辨能力有限,当G值>85时,传统1:5配比方案的测值区间压缩,难以精确区分高粘结性煤种的性能差异。同时,实际检测中发现试样制备条件(如粉碎粒度)和焦化参数对结果存在潜在影响,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研究选取四种典型强粘结烟煤(编号M001-M004),通过控制粒度分布、焦化时间和配比变量,旨在建立更精确的检测方案。

研究流程与实验设计

1. 煤样选择与制备

研究选取四个矿区的高粘结性烟煤(G值>40),每种煤样按不同粒度组成分为3组子样本(如M001-1至M001-3),共计12个试样。煤样破碎采用对辊式破碎机,严格遵循GB474-1996标准,确保全部通过0.2 mm筛。通过分级破碎控制粒度分布,获得(0.1-0.2)mm占比不同的试样组(表1)。粒度组成通过筛分法验证,保证组内一致性。

2. 粘结指数测定实验

所有试样按GB/T 15447-1997标准方法测定G值:将烟煤与专用无烟煤(符合GB14181-1997)混合,快速焦化后通过转鼓强度测试焦块耐磨性。实验设置三类变量:
- 粒度影响:测试12个不同粒度组成的试样,分析G值变化规律;
- 焦化时间:选取标准粒度试样,比较13 min、15 min、17 min下的G值(固定温度回升时间6 min);
- 配比优化:在1:5基准上,新增0.7:5.3和0.8:5.2两种配比,评估测值范围和误差变化。

3. 数据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标准差计算评估各因素的显著性。粒度效应通过比表面积理论解释,配比影响基于粘结相减少模型分析。

主要结果

  1. 粒度效应(表2):当(0.1-0.2)mm颗粒占比增加时,G值显著上升(增幅5-15点)。例如,M001煤样在粗粒度(.1-0.2 mm占比40%)时G值为82,而在细粒度(占比80%)时升至97。研究表明,细粒度煤样比表面积增大,与无烟煤接触更充分,胶质体分布更均匀,焦块强度提升。

  2. 焦化时间(表3):延长焦化时间至15 min以上时,G值趋于稳定。例如,M002试样在13 min、15 min、17 min下的G值89、91、91。综合标准差分析显示15 min为最优时长(标准差最小2.1)。

  3. 配比优化(表4):当烟煤与无烟煤比例从1:5调整为0.7:5.3时,强粘结煤(原G值73-101)的测值范围扩大至53-91,分辨率提高1.4倍,但标准差从1.8增至2.2。表明降低烟煤比例虽能扩展量程,但需权衡精度损失。

结论与价值

  1. 粒度控制是提高G值重现性的关键,建议标准方法中明确粒度分布要求;
  2. 15 min焦化时间可平衡效率与稳定性,优于现行标准推荐的宽泛范围;
  3. 动态配比方案(如G值>85时采用0.7:5.3)可增强强粘结煤的分级能力,但需配套误差补偿机制。

研究亮点

  1. 首次量化粒度组成对G值的影响规律,提出比表面积-胶质体覆盖模型;
  2. 优化焦化参数,为标准化提供实验依据;
  3. 创新性配比设计,解决高粘结煤测值压缩问题。

本研究对焦化配煤工艺和煤炭质检标准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相关结论已被神华集团等企业用于优化煤质检测流程。后续研究可结合显微结构分析(如SEM)进一步揭示粘结机制。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