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Shenqiang Yan、Ying Zhou、Maarten G. Lansberg、David S. Liebeskind、Changzheng Yuan等,他们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研究于2025年4月3日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聚焦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的治疗,特别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在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的效果和风险。尽管静脉溶栓在前循环卒中中的治疗窗口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在后循环卒中中的应用仍缺乏足够的证据。后循环卒中的症状复杂且多变,常导致误诊或延迟诊断,限制了其在急诊环境中的研究。此外,后循环区域的灌注成像技术尚未标准化,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不使用灌注成像指导的情况下,延长溶栓时间窗口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流程
-
试验设计与监管
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30家卒中中心进行。研究对象为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经CT确认无大面积早期低密度影且未计划进行血管内取栓的后循环卒中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阿替普酶(alteplase)治疗(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另一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90天时的功能独立性(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终点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
-
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岁、临床诊断为后循环卒中、发病时间在4.5至24小时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等。排除标准包括计划进行血管内取栓、存在阿替普酶禁忌症等。
-
随机化与干预措施
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采用最小化过程平衡年龄、发病时间、NIHSS评分等因素。阿替普酶组患者在1分钟内静脉注射10%剂量,剩余90%在60分钟内输注。标准治疗组患者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和其他治疗。
-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评估由不知情的第三方人员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
主要结果
-
主要终点
阿替普酶组90天功能独立性的比例为89.6%,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的72.6%(调整后风险比1.16,95%置信区间1.03-1.30,p=0.01)。
-
次要终点
阿替普酶组无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的比例为73.9%,高于标准治疗组的60.7%。此外,阿替普酶组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布上显示出显著的功能改善(调整后共同比值比2.12,95%置信区间1.31-3.43)。
-
安全性结果
阿替普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7%,略高于标准治疗组的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替普酶组90天死亡率为5.2%,低于标准治疗组的8.5%。
结论
研究表明,对于未计划进行血管内取栓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可显著提高90天功能独立性,且未显著增加颅内出血风险。这一结果为延长后循环卒中溶栓时间窗口提供了重要证据,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灌注成像或血管内取栓的医疗环境。
研究亮点
-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在不依赖灌注成像的情况下,评估了延长溶栓时间窗口在后循环卒中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
临床意义
研究结果为后循环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医疗环境中,阿替普酶的应用可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此外,研究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保证了研究对象的同质性。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不同亚组(如年龄、发病时间、NIHSS评分等)对治疗效果的异质性,为未来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参考。此外,研究结果支持了阿替普酶在后循环卒中中的广泛应用,并为未来研究(如Tenecteplase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在后循环卒中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价值,为延长溶栓时间窗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为进一步优化卒中治疗策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