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响应盐胁迫基因与生理生化

文献集中于藜麦在盐胁迫下不同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及相关理化指标相对变化

藜麦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光合作用扩散与代谢限制研究

类型a:这篇文档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

主要作者和机构及发表信息
该研究由Dilek Killi(佛罗伦萨大学农业食品生产与环境科学系)和Matthew Haworth(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木材研究所,CNR-IVALSA)共同完成。文章发表于2017年10月17日,期刊为《Plants》。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植物生理学领域,重点探讨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限制机制。藜麦因其对恶劣生长条件的耐受性而被认为是传统谷物作物的替代品,尤其是在可能经历干旱和盐胁迫的温暖至炎热气候地区。然而,尽管藜麦被广泛认为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旨在揭示藜麦在干旱和盐胁迫下光合作用的扩散和代谢限制,并评估其光系统II(PSII)性能的变化。此外,研究还希望探讨通过改良光合作用和气孔生理学来提高藜麦产量和抗逆性的潜力。

研究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实验材料与生长条件
    研究使用了藜麦品种“Red Head”的种子,种子在湿润沙土中发芽后移植到装有90%沙子和10%商业堆肥混合物的20升盆中。植株在意大利中部塞斯托·菲奥伦蒂诺的自然阳光条件下生长,并每天浇水至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FC)的80%,同时每周两次施用完全营养液。实验处理包括对照组(80% FC)、干旱组(30% FC)、盐胁迫组(80% FC,含300 mmol NaCl溶液)以及干旱加盐胁迫组(30% FC,含300 mmol NaCl溶液)。

  2. 叶片气体交换分析
    使用LI-COR LI6400XT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每个重复植株最上部完全展开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作用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等。实验条件设置为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PFD)2000 µmol m⁻² s⁻¹、叶温25°C、CO₂浓度400 µmol mol⁻¹和相对湿度60%。叶肉导度通过变量J法计算,光呼吸速率(Ppr)通过Sharkey方法估算。

  3. 叶绿素荧光分析
    采用Hansatech Handy-PEA荧光仪进行叶绿素荧光瞬态分析(OJIP曲线),评估PSII的功能状态。叶片经30分钟暗适应后暴露于饱和光脉冲(>3000 µmol m⁻² s⁻¹),记录最小荧光(Fo)、最大荧光(Fm)及其他相关参数。此外,使用脉冲调制荧光仪(FMS-2)测量PSII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和实际量子效率(ΦPSII)。

  4. 相对含水量(RWC)和单位面积叶质量(LMA)测定
    在实验结束时,采样用于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的叶片,测定其鲜重(FW)、饱和重量(TW)和干重(DW),并计算相对含水量(RWC)和单位面积叶质量(LMA)。

  5.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线性回归用于探索光合作用速率与CO₂导度之间的关系。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于分析叶绿素荧光数据。

主要结果
1. 干旱胁迫的影响
干旱胁迫导致藜麦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显著下降(17.0%),但并未显著影响其光合作用能力和PSII性能。这表明藜麦具有高效的保护机制以耗散多余能量并中和氧化应激。气孔和叶肉导度的降低是光合作用受限的主要原因,但在去除气孔限制后,藜麦仍能保持光合作用能力。

  1. 盐胁迫的影响
    盐胁迫显著降低了藜麦的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并且对Rubisco羧化活性、RuBP再生能力和PSII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叶绿素荧光分析显示,盐胁迫导致PSII电子传递链受损,特别是从质体醌A到B的电子转移受阻,最终降低了光化学反应的潜力。

  2. 干旱与盐胁迫的联合效应
    干旱与盐胁迫的组合效应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表现出更强的代谢限制。联合胁迫下,藜麦的光合作用速率最低,PSII性能显著下降,叶片中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受到损伤,可能导致更高的氧化应激水平。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表明,藜麦是一种相对耐旱的作物,在干旱条件下能够维持光合作用能力和PSII性能。然而,藜麦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较差,尤其是在高盐浓度灌溉条件下。研究结果为藜麦作为干旱地区的潜在作物提供了支持,但也提示其不适合强盐胁迫环境。此外,通过改良叶肉层的物理和生化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藜麦在干旱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性能。

研究亮点
1. 揭示了藜麦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光合作用限制机制,强调了扩散和代谢限制的重要性。
2. 首次详细分析了盐胁迫对藜麦PSII功能的破坏作用,特别是电子传递链的受损情况。
3. 提出了通过改良叶肉导度增强藜麦抗旱能力的可能性。

其他有价值内容
本研究还强调了藜麦基因型筛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干旱和盐胁迫双重条件下保持光合作用功能的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藜麦的遗传改良潜力,以培育更耐盐的品种。

下一篇:早期盐胁迫下可食用盐生植物藜麦的生理、细胞学及抗氧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