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a
作者与期刊信息
这篇研究由Estefanía Contreras、Lucía Martín-Fernández、Arafet Manaa、Jesús Vicente-Carbajosa和Raquel Iglesias-Fernández共同完成,主要作者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UPM)的生物技术和植物基因组中心(CBGP, UPM-INIA/CSIC)以及突尼斯的Borj Cedria生物技术中心。该研究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出版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
学术背景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属于苋科(Amaranthaceae),是一种四倍体一年生植物,原产于南美洲。藜麦因其对多种环境胁迫(如盐胁迫、干旱和寒冷)的显著适应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藜麦作为一种耐逆性强且营养价值高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然而,在种子萌发阶段,藜麦种子在面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为了深入研究藜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合在盐胁迫条件下进行qPCR数据标准化的内参基因(reference genes)。这一步骤对于精确分析基因表达至关重要,因为传统内参基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稳定性。
研究流程
本研究分为多个步骤,具体如下:
实验材料与处理
研究对象为两种藜麦种质(UDEC2和UDEC4),分别具有不同的耐盐性。种子经过表面消毒后,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0 mM、150 mM和250 mM)的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MS/2)上进行萌发实验。种子的萌发情况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萌发时间(T50)和最大萌发率(MG%)。
候选内参基因的选择与验证
根据文献综述,研究选择了6个候选内参基因,包括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单宁敏感性1(MON1)、多嘧啶束结合蛋白(PTB)、肌动蛋白-7(ACT7)、泛素结合酶(UBC)和18S核糖体RNA(18S)。这些基因在其他植物物种的种子萌发研究中已被广泛使用。
RNA提取与qPCR实验
在不同时间点(0 h、12 h、24 h、48 h、72 h和120 h)收集种子样本,提取总RNA并合成cDNA。随后,使用qPCR技术检测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每个样本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和技术重复。
数据分析
使用RefFinder工具整合四种算法(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ΔCT方法)评估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归一化目标基因(如CqMAN7和CqABI5)的表达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候选内参基因的适用性。
主要结果
1. 种子萌发特性
在250 mM NaCl条件下,UDEC2和UDEC4种子的萌发速度显著减慢(T50分别为85.5 ± 5.0 h和57.0 ± 3.9 h),而对照组(0 mM NaCl)的T50分别为21.1 ± 0.2 h和20.7 ± 0.8 h。此外,UDEC4在所有条件下均达到100%萌发率,而UDEC2在250 mM NaCl条件下的萌发率仅为73%。
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结果显示,CqACT7和CqUBC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无论是在对照组还是盐胁迫条件下。相比之下,CqGAPDH、CqMON1和CqPTB的表达水平波动较大,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
目标基因验证
通过归一化CqMAN7和CqABI5的表达数据,研究发现使用CqACT7和CqUBC作为内参基因时,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与预期模拟模式高度一致。例如,CqMAN7的表达量随着萌发进程逐渐增加,并在最大萌发率时达到峰值。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成功鉴定了CqACT7和CqUBC作为藜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在盐胁迫条件下的最佳内参基因。这一成果为未来研究藜麦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此外,研究还揭示了CqMAN7和CqABI5在种子萌发和盐胁迫响应中的潜在功能,为进一步探索藜麦的耐逆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研究亮点
1. 首次系统筛选了藜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内参基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 提出了CqACT7和CqUBC作为稳定内参基因的推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准。
3. 通过目标基因验证,展示了所选内参基因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种子老化对萌发行为的影响,指出两年种子的萌发速度显著慢于一年种子。这一发现强调了种子储存条件的重要性,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