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p型场效应晶体管:二维材料的替代掺杂与厚度控制
高性能p型场效应晶体管:二维材料的替代掺杂与厚度控制
学术背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硅基场效应晶体管(FET)在性能提升方面逐渐接近物理极限。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二维(2D)材料作为硅的潜在替代品。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s),如二硫化钼(MoS₂)、二硒化钼(MoSe₂)和二硒化钨(WSe₂),因其原子级平滑的表面和优异的电学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尽管n型二维FET取得了显著进展,p型二维FET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金属-二维材料接触界面处的费米能级钉扎效应,导致p型载流子注入效率低下,接触电阻(Rc)较高。
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替代掺杂和厚度控制,解决p型二维FET的性能瓶颈问题。具体来说,作者通过在MoSe₂和WSe₂中引入钒(V)、铌(Nb)和钽(Ta)等掺杂剂,实现了p型掺杂,并通过优化材料厚度,显著降低了接触电阻,提升了器件性能。
论文来源
本文由Mayukh Das、Dipanjan Sen、Najam U Sakib等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布拉格化学与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Pragu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并于2024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材料制备与表征
研究首先通过化学气相传输(CVT)技术制备了掺杂V、Nb和Ta的MoSe₂和WSe₂单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S)测量,确定了掺杂剂的浓度。结果表明,MoSe₂和WSe₂中V、Nb和Ta的掺杂浓度分别低于0.8 at.%和0.4 at.%。
为了验证掺杂剂是否实现了电激活,研究人员进行了霍尔效应测量。结果显示,所有掺杂样品均表现出p型载流子特性,且掺杂浓度与电激活浓度相符。例如,V、Nb和Ta掺杂的MoSe₂中,载流子浓度分别为1.51×10¹⁹ cm⁻³、1.57×10¹⁹ cm⁻³和5.36×10¹⁹ cm⁻³。
2. 器件制备与性能测试
研究人员通过机械剥离技术将掺杂晶体转移到硅基底上,并使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生长了50 nm厚的氧化铝(Al₂O₃)作为背栅介质。通过电子束光刻和蒸发技术,定义了源极和漏极接触,并使用钯/金(Pd/Au)作为接触金属。Pd因其高功函数,有助于提高空穴注入效率。
通过对不同厚度的掺杂MoSe₂和WSe₂ FET进行电学性能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厚层(4-6层)掺杂FET表现出较高的导通电流(Ion),但静电控制较差,导致开关比(Ion/Ioff)较低。而薄层(1-3层)FET则表现出较高的开关比,但由于量子限制效应(QCE),掺杂效果减弱,导致接触电阻较高,导通电流较低。
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为了理解掺杂效果与材料厚度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DFT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材料厚度的减少,掺杂效果减弱,这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例如,在8层MoSe₂中,Nb掺杂的费米能级(Ef)相对于价带顶(Ev)的偏移为300 meV,而在1层MoSe₂中,这一偏移仅为30 meV。此外,DFT计算还显示,掺杂导致MoSe₂的带隙(Eg)变窄,这与掺杂剂原子半径引起的晶格应变有关。
4. 接触电阻的优化
通过传输线法(TLM)测量,研究人员发现,厚层掺杂FET的接触电阻显著降低。例如,Nb掺杂的MoSe₂ FET的接触电阻低至95 Ω·µm。然而,随着材料厚度的减少,接触电阻显著增加。为了在保持低接触电阻的同时实现良好的静电控制,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FET结构:在接触区域保持多层结构(>6层),而在沟道区域使用薄层(1-3层)材料。
5. 高性能双栅极FET
为了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双栅极FET结构。通过将沟道长度缩小至50 nm,并使用ALD生长的Al₂O₃作为顶栅和底栅介质,实现了更好的静电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双栅极Nb掺杂MoSe₂ FET的导通电流高达212 µA/µm,开关比达到10⁴。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替代掺杂和厚度控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p型二维FET。研究结果表明,厚层掺杂可以有效降低接触电阻,但会牺牲静电控制;而薄层材料则表现出较高的开关比,但接触电阻较高。通过设计一种新型FET结构,研究人员在保持低接触电阻的同时,实现了高开关比和高导通电流。这一研究为二维材料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研究亮点
- 高性能p型FET:通过替代掺杂和厚度控制,实现了低接触电阻和高开关比的p型二维FET。
- 新型FET结构:提出了一种结合厚层接触区域和薄层沟道区域的FET结构,显著提升了器件性能。
- 双栅极设计:通过双栅极结构,进一步优化了静电控制,实现了更高的导通电流和开关比。
- 理论支持:通过DFT计算,深入理解了掺杂效果与材料厚度的关系,为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二维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优化掺杂工艺,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掺杂效果,并推动大规模合成技术的发展,以实现二维FET的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