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银纳米颗粒:水稻褐斑病的绿色解决方案

学术背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主要的热量来源。然而,水稻生产面临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导致产量下降。其中,由真菌病原体Cochliobolus miyabeanus引起的水稻褐斑病(brown leaf spot disease)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传统的化学农药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开发环保、可持续的病害防治策略成为当务之急。纳米生物技术,特别是银纳米颗粒(AgNPs)的应用,因其高效的抗菌和抗真菌活性,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介导的绿色合成方法制备AgNPs,并评估其对水稻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多个机构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包括印度的The American College、SRM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ree Balaji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卡塔尔的University of Doh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沙特阿拉伯的King Khalid University,以及马来西亚的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等。论文于2025年发表在Bionanoscience期刊上,标题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Based Biogenic Silver Nanoparticles: A Green Solution for Brown Leaf Spot Disease in Rice”。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研究团队从印度马杜赖地区的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2株细菌样本,并通过King’s B培养基筛选出具有荧光的菌株。这些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过氧化氢酶测试,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进一步通过标准测试确认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中,菌株PF-3表现出最强的拮抗活性,被选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

2. 水稻褐斑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从受感染的水稻叶片中分离出Cochliobolus miyabeanu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进行鉴定。该病原体在PDA培养基上表现为灰黑色菌落,并在27-30°C下生长最佳。通过双板拮抗实验,筛选出26株对褐斑病病原体具有抑制作用的荧光假单胞菌,其中PF-3菌株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抑制区半径达到1.5厘米。

3.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与表征

利用PF-3菌株的无细胞培养上清液与1 mM硝酸银溶液反应,成功合成了AgNPs。反应液的颜色由浅黄色变为深棕色,表明AgNPs的形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AgNPs在42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AgNPs表面存在蛋白质和多糖等生物分子,这些分子在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分析进一步证实了AgNPs的球形形态和银元素的均匀分布,颗粒大小在5-50 nm之间。

4. AgNPs的抗真菌活性评估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AgNPs能够显著破坏Cochliobolus miyabeanus的菌丝结构,导致菌丝尖端肿胀、破裂和形态变形。这些形态学变化表明,AgNPs能够干扰真菌细胞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研究还发现,AgNPs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呼吸作用和电子传递系统,从而发挥其抗真菌活性。

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成功利用荧光假单胞菌介导的绿色合成方法制备了AgNPs,并证实其在防治水稻褐斑病中的高效性。AgNPs通过破坏真菌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表现出显著的抗真菌活性。这一研究为开发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病害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研究亮点

  1. 绿色合成方法:利用荧光假单胞菌介导的绿色合成方法制备AgNPs,避免了化学合成中的有毒试剂,具有环保优势。
  2. 高效抗真菌活性:AgNPs对Cochliobolus miyabeanus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为水稻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3. 多学科交叉:结合了微生物学、纳米技术和植物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在农业病害防治中的潜力。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团队还探讨了AgNPs在农业中的其他潜在应用,如对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提高作物抗病性方面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AgNPs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通过本研究,科研团队为水稻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